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改革不一定是创新,也可能是倒退。
正如经济学家科尔奈所言,在转轨国家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一次的潮涌都将使得医疗卫生体制这一计划的孤岛加堤固防。潮流可能会暂时得到抑制,但孤岛却终将变为点点的礁石,点缀在蔚蓝的海洋中。原因何在?孤岛缺乏自我成长的土壤。
南京市秦淮区试行的“政府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药品零差价”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模式便是前述的加堤固防,改革缓解了“看病贵”与“看病难”的窘境,但它并不能代表未来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
便捷廉价地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医疗改革的最终目的,社区机构在解决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成为改革的关键区域。全国社区医疗机构的经营状况与南京改革前的窘境并无二致:居民舍近求远,舍小趋大,舍贱趋贵,社区医院生存困难,民众抱怨连连。
基于病因的不同判断,对于社区医院的改革一直存在着两种思路:回归计划与走向市场。前者认为政府的投入不足,引发了医生的逐利行为。医生乱检查、大处方引发看病贵。后者认为原因在于政府垄断导致资本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供给不够,竞争不足,医生激励不够。回归计划的做法是加强管理,医药分开,收支两条线,医生旱涝保收。走向市场的改革则是解放医生,放松管制,引入民间资本,同时政府转变监管观念。
两种思路是冲突的,理念上的冲突表现为对医疗与卫生属性的认同,政府与市场的分工问题。政策上的冲突核心表现在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上,回归计划者主张补贴医院,通过白衣天使的道德感化来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走向市场者建议补贴患者,通过建立惠及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来制约医生的逐利行为。不同的改革思路对政府的职能定位是不一样的。
回归计划强化了政府的权力,“管办不分、医药不分、医卫不分”三位一体继续加强。走向市场则使得政府不再直接办医院,主要责任在于管医院,政府主要职责在于提供公共卫生服务,而将提供医疗服务的任务交给市场。政府与市场分工合作,竞争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供给。政府的财政状况对改革方案的影响是直接的,充足财力的政府有能力也愿意走向计划;而财政危机的政府才不得不走向市场,放权的操作随着外部正效应的出现而显现出更大的活力。
按照以上逻辑,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南京的改革完全走的是一条回归计划的路子。凭借着相对充裕的财力和样本改革必须成功的努力,我们相信医疗卫生的窘境会得到改善。但是财政压力是随处存在的,缺乏了政府财力的稳定支持,原来公立医院经营的弊端不仅原形毕露,更会变本加厉。政府的承诺将会变得不可信,公共政策的推行将会无形中增加大量的交易成本。短期的政策操作固然止住了雪崩,但是却为长期的制度建设设置了难以去除的结痂。
谈到南京的改革,人们自然想到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宿迁改革。完全的计划经济和完全的市场化改革,都会在短期内取得帕累托改进的效果。但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取得举世瞩目成效的大背景下,处于孤岛上的医疗卫生改革除了走向市场以外,已经无路可逃。宿迁的经验可以为南京的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比如政府通过改造社区医院让市场来提供服务,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来促进医院的竞争。政府把省下来的钱补助患者,培养全科的医生都是很好的改进。这不仅是宿迁的经验,也是世界的经验。以免费医疗著称的英国,实施首诊的全科医生大部分也是私人开业,政府购买服务的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