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中药出口遇冷之时,国际市场上,天然植物药却风生水起。目前全世界超过40亿人使用中草药(植物药),相关国际产业已达上千亿美元。世界制药20强都在积极介入中药和天然药市场。
据报道,上海市科委国际合作处处长傅国庆表示,6月底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药大会”上,他明显感到外国人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中药相比化学物合成的西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要小。不少欧洲国家都对中药表现出浓厚兴趣。
应该说,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海外市场仍会以西医标准对药品进行规范。因此,国内不少专家纷纷表示,若想突破国际市场的坚冰,标准化已经成了中药走出国门的惟一出路。一些专家认为,日本、韩国中药产业的产品标准化及外包装值得国内企业借鉴。今后2-3年,多数中药企业研发的重点肯定是成分单一、易于安全检测的植物药品种。
但业界亦有不同的声音,认为完全遵从西医药学标准来规范中药,未必是长远战略。以西医话语结构解释中药,是对传统中医理论的一种放弃。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贾谦认为,目前中药所走的大方向是“中药的西药化”,而不是中药现代化。北京同仁堂集团宣传部部长金永年亦表示,西方人本身不懂中药文化,用西药方法来检测中药是不科学的,中药的国际标准应该由中国制定。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钱英则强调,中药的使用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方为中药。脱离了中药理论,就不是完整意义的中药。因此他建议中药在进行标准化的同时,不要忽视中医理论的立足之本。傅国庆亦认为中药在生产过程中要借鉴西方制剂的科学经验,但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毕竟中医药是由中医理论支撑的,不能为了迎合西医标准而少了“中医”这一灵魂。
然而无论是遵照西医标准还是中医标准,目前如何将天然优势转换为竞争力,赶上产业大发展的新浪潮,亦是中药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上海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刘平在昨天在上海举行的“中医药国际化”论坛上强调,中医药的继承、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已进入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时期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