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医改的人太多,懂的和不懂的全部在谈,正确的和错误的观点满天飞,头头脑脑不知道该信谁,老百姓也晕了。
其中关于医疗行业是否已经市场化的观点冲突最大,本来这话题不属于管理学者来谈的,而是属于经济学者来的话题,实在看不下去,所以拿出来谈谈。
谈问题不能谈个人观点,个人观点是停留在个人主观臆断和猜想的基础上。
换成医学上的例子,“王五”病了,“张三”说发烧,“李四”说没发烧。“张三”说发烧的根据是看见“王五”脸色发红,“李四”说没发烧的根据是用手摸了“王五”的头,感觉不烫手。怎么办?——拿根体温计到王五的腋下一放就可以了。
这是给所有医学生上《诊断学》的第一堂课,这方法医生都会,患者也会了,成了常识。
但来到社会经济学上面,很多人依然犯这么低级简单的错误,一些“专家”还把这样的低级简单错误的结果说给大家听,说给政府听,不信?你看:
政府不管公立医院,放手发动医院自己找饭吃,所以市场化了;
各种医院竞争抢病源,所以市场化了;
民营医院进来了,所以市场化了;
病人看病花了自己的钱,所以市场化了;
看病越来越贵了,所以市场化了;
……还有很多类似的“个人观点”,不再列举。
为什么以上观点出了这么多问题?因为是对“市场化”的理解出现错误,因为属于停留在感觉上的“个人观点”。我们先要彻底理解什么是“市场”,再来理解什么是“市场化”。
至于什么是“市场”我不多解释,我们到菜市场看看就明白了:
你到那里可以买到你想要的菜,你也可以去卖你想要卖的菜——说的是买卖自由,交换自由使得各取所需;
猪肉涨价了,因为之前养猪的人少——说的是价格由买卖双方定,随行就市。
猪肉涨价后,国家要动用贮备肉来平抑猪肉的价格——说的是宏观调控。
还有一个工商所蹲在那里,不许你短斤少两,以次充好——说的是监管;
这就是“市场”。
重点要讲什么是“市场化”,它比“市场”多了一个“化”字,所谓化,就是程度。
理解了以上,就可以来正确理解医疗行业是否“市场化”。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的标志有三个:1、定价,2、产权制度,3、宏观调控。
第一个是“定价”,我们绝大部分医院的定价是国家定,到现在还是如此。每家医院门口都挂有所谓经过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三甲就能比一级医院多收。现在很多医院的收费电脑和物价局联网的,物价局时不时还来查医院是否乱收费(其实他们查了也白查,变个花样照样能多收,对吗?)
第二个是“产权制度”,“产权制度”说的是公立医院有多少,民营、合资医院有多少,其背后的因素为是否限制了其他人来开办医院。换句白话说,不管是人还是鬼,只要你有能力开办医院,就允许你办。
现状不是那么回事:台湾的长庚医院要来没来,小的私人医院也是陷阱重重。从结果来看,医院民营化的比重低得不能再低了,从数量上看,这个比重仅仅为1%,质量上(投资额的比例)的比重要更小。
第三个是“宏观调控”,从过去来看,这点做得更差。
政府把公立医院推向“市场”,财政除了给点零花钱(约10%不等的补贴)再就不管了。医疗资源集中到城市,农村医疗卫生几乎瘫痪,我们看不到政府干预了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路线。
既然衡量一个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的三个标志(医学上的体温计):定价、产权制度、宏观调控,都没有达标。中国医疗市场化了吗?
转述个朴素的说法:“往一桶米里面倒一杯水,结论是:米湿了;往一桶水里倒一杯米,结论是:水里有些米”。别对政府发牢骚,是因为有人不懂。
今天我们只是简单地谈是否“市场化”,用其他的话题来评论不算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