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原料药市场发展逐渐放缓,诸多不利因素如人民币升值、国际竞争加剧、环保压力等问题,都促使国内原料药企业寻找产业升级之路。
印度的医药企业发展基础跟我国类似,其原料药市场规模目前还不及我国。但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印度的原料药企业完成了产业升级,已经诞生了数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企业。
印度医药企业发展的所谓“印度模式”对我国原料药企业的产业升级有借鉴意义。国内原料药企业要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需要走一条由原料药向制剂产品转型的产业升级之路,实现中国医药行业由全球原料药基地向成品药制造基地的转变。
国外经验表明,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带来公司业绩的爆发性增长,而且原料药行业过去的波动性将在产业升级后被“烫平”。而资本市场也将给予这些企业以高估值。
国内原料药企业产业升级的序幕已经拉起,投资者应关注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国内特色原料药企业如海正药业、华海药业,已经站在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上,有望成为中国原料药产业升级大潮中的排头兵,未来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给予“推荐”评级。
原料药市场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求变势在必行我国的原料药市场发展逐渐放缓,未来各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对于国内大多数原料药生产企业而言,在目前经营尚且乐观的情况下,必须居安思危,采取措施,以应对国内原料药行业辉煌不再的局面的发生。
印度制药企业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学习印度的医药企业发展基础跟我国类似,其原料药市场规模到目前也还不及我国。但经过自90年代初起10多年的发展,印度的原料药企业完成了产业升级,已经诞生了数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医药企业。
从“印度模式”求“中国之路”:产业升级是必然选择通过对印度几家大型医药企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套印度原料药企业的发展壮大模式:“印度模式”。我们认为这种模式对我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原料药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势必也要走向产业升级的道路。借鉴印度经验,我们认为目前最有可能实现升级的是特色原料药企业,我们为其总结了一条“中国道路”。
中国的部分原料药企业已经站在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上我们欣喜的发现,国内几家特色原料药企业已经站在了产业升级的关键点上,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他们非常有希望成为中国原料药产业升级大潮中的排头兵。
产业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决不应该被低估此次产业升级对于原料药企业而言,在经营模式和经营业绩上是革命性的变革。国外经验也表明,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带来公司业绩的爆发性增长,反映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也会给予产业升级企业非常高的估值。
国内原料药企业产业升级的序幕已经拉起,投资者应该敏锐的关注升级带来的投资机会,关注其中的龙头企业,如海正药业、华海药业。
世界原料药市场概况原料药市场需求分析..美国和欧洲是世界上两大原料药需求区。
其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料药进口国,对氨基酸、维生素、抗生素等需求量相当大。
欧洲医药市场目前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医药市场,欧洲所需的庆大霉素、螺旋霉素、头孢力新和红霉素等常用抗生素原料药大多来自中、印两国,而且扑热息痛、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安乃近等常用止痛药亦大多从中、印进口。
..需求在两大市场集中的原因在于:
第一,这两个地区有近5个亿的直接消费人口,而且由于经济发达,生活水平高,人们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比较大,因此对药品的消费量比较大;第二,出干对资源和环境的考虑,欧、美发达国家总是严格控制原料药本地生产的品种和规模,加上高额的利润和发达的制剂技术,欧美成为两个最大要的药品制剂的输出地,这都转而成为对原料药的巨大需求;第三,最近几年专利药品过保护期的品种逐步增多,也就是说将有更多的制剂商有权力生产过去只能由一家生产的药品,显然这将会带来更大的原料药需求。据统计,为来年,全球约近千亿美元的专利药品专利到期。
原料药市场供给分析处于成本的考虑,原料药的制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原材料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目前世界上排名前三的原料药生产国是中国、意大利、印度。2000-2005年全球原料药销售额年增长率为5%-7%。其中印度和中国发展迅速,年增长率达到17%-20%。2005年世界原料药市场份额中,中国占13.1%,印度占5.9%。
意大利2005年的原料药销售总额为32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位。但由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以及来自国外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其市场份额开始逐渐减少。
印度2005年的原料药销售总额达到了2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三位。由于其国内人力成本及环保成本十分低廉,加上印度政府长期一贯的鼓劲支持政策以及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规模,未来印度的原料药产业完全具备挑战全球市场霸主的实力。
我国原料药市场的发展我国原料药市场概况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大国,能生产的原料药种类繁多。我国企业在抗生素、解热镇痛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心血管药和抗肿瘤药等治疗类别上生产的药物不仅在国内销售,还有大量的出口。特别是一些应用范围广、产品链较长、能够形成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更加突出了自身的优势。例如:青霉素、柠檬酸、维生素C、咖啡因、布洛芬、头孢曲松等。
在我国已经注册的、通过GMP认证的、能够生产原料药药厂有1561家,其中有一半的企业的原料药产品不仅自用,也销售给制剂药厂家。中国制药百强的企业基本上自己都有原料药车间,即生产原料自用,也有外销。
我国原料药工业比较强大的企业集中在农业、化工产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比如山东、江苏、浙江、河北、黑龙江。因为粮食、石化产品是制药工业的基础,所以这些地区的制药业也比较发达。另外这些地区科研、人才和基本工业条件比较优越,这也给制药这个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产业提供了必要保障。
我国原料药市场主体分析中国具有原料药能力和产品的企业总量1561家,有贸易往来的900多家(不包括贸易公司)。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大宗原料药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以规模效应为优势,争取比如维生素、氨基酸、柠檬酸等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份额。他们所生产的原料药产品特点是:价值低、规模大、贸易渠道多、应用领域广。国内的典型企业包括:东北制药总厂、安徽丰原生化、华药集团、石药集团、鲁抗医药、山东新华、江苏江山、河南华星、浙江新合成、浙江医药等。
另一类是特色原料药生产企业。这类企业以小规模特色品种为优势。他们所生产的原料药产品特点是:规模小、种类多、价格高、需要进口国资格。例如华海药业、海正药、齐鲁安替制药、珠海联邦制药、扬州制药、河南利华制药、上海迪赛诺化学、重庆大新药业、浙江仙琚制药等。
目前情况看,大宗原料药的出口总额还是占比较大的优势,但未来那些特色原料药企业有更大的发展潜力,详见后面的分析。
我国原料药市场运行现状,原料药是我国医药制造业中支柱产业。
2005年统计的原料药行业创造产值1163亿元,在化学制剂药、化学原料药、中成药、中药饮片、生物生化药这五大药品制造业中,化学原料药所占的产值比重为29.5%。
近三年产值平均增长率24.6%,这一速度高于医药制造业的整体增长率,也高于化学制剂药和中成药行业产值的平均增长率。
原料药是最大的出口产品。
原料药是中国最具有国际化能力的产业领域,占中国出口商品创汇总额的50%以上。
2005年中国原料药出口总额61.35亿美元,总量175万吨;同比增长率27.29%,三年平均增长率22.06%。日本、美国、印度和欧盟是中国原料药主要出口区域,占总额的60.21%。
在规模上中国原料药出口之优势产品领域包括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抗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是规模最大的五类化学原料药,占出口总量的70.91%,数量规模达到114万吨。
抗生素类原料药是中国出口原料金额比重最大的一类,近13亿美元,占到24%;其它产品有机酸类、氨基酸类、维生素类和解热镇痛类是出口创汇产品,占出口总量的42%,总金额达到22.7亿美元。
这些大宗量低价值的原料药代表了中国加工制造业的规模与低成本优势,今后一段时间仍将作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我国原料药市场运行新趋势
整个行业增速开始放缓2006年,整个原料药行业增速大幅放缓,销售收入增长率下降了16.32个百分点;销售利润增幅下降了9.63个百分点。
原料药价格波动变大,企业效益降低虽然大宗原料药出口形势较好,但随着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导致出口价格的波动较大,企业效益降低。
从化学制药工业协会公布的54种原料药出口单价变化表来看,2006年上半年有32个出口品种的平均单价较去年都有所下降,平均降幅达14.39%,且大多为大宗原料药。其中价格下跌幅度最大的是氨苄青霉素,达62.39%。有4个品种平均单价的增幅都在1%以下,价格同比上涨幅度最大的是维生素B2及其衍生物,为22.78%。
价格的波动使得企业的效益降低。2006年,原料药行业亏损企业数占据了行业内企业总数的20.71%,达到209家,亏损企业共产生亏损额8.42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3%。
我国原料药市场发展前景..规模优势短期内会得以保持凭借着先发优势,我国原料药市场产值已达1000多亿元,占世界市场分额10%以上。
如此庞大的规模,短期内不会被超越。
价格优势将进一步丧失自2004年开始石油、粮食、煤、电价格的上涨,与制药有关的原辅材料以及能源价格也随之上涨,和国内出口退税下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部分原料药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迅速降低,国际竞争力开始减弱。
人民币升值将会产生持续不利影响自2005年起,人民币开始自由浮动,由此人民币开始进入升值周期。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导向型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受损的行业包括了化学原料药在内。人民币升值以后,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