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来,中国医药市场在规范中前行。在药企接受调整产业结构、改善营销手段、创新品牌意识等考验之际,蜀中药业集团本着“良药济世、自律求强”的经营原则,强化成本战略,以中低端市场为开发重点,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结构,加强信息化管理,创新营销思维,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
现阶段,生产能力是制约药企发展的要素。蜀中药业注意从培养生产人才、加强进程管理、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入手,打造强大的生产能力。
公司建立伊始,董事长兼总经理安好义就将市场定位于农村,致力于生产质优价低的普药。短短两三年间,蜀中药业成为中国医药行业中耀眼的明星之一,八大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平均年销售额增长保持40%以上的速度。2004年,公司尝试多元化营销,成功试水中低端市场,“蜀中模式”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然而,公司决策层并未因此满足,决定调整产品结构,将战略重心由农村市场延伸至中低端市场。以前公司产品共有抗生素、感冒药、中成药三大系列,其中又以抗生素为主。根据市场变化,公司在增强产品申报力度的同时,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强势产品拓展和空白领域研发。另外,公司还决定加强在小儿用药、胃药、头孢类抗生素等方面的研发,并拓展抗生素生产能力。
抗生素是蜀中的强项,但产品结构趋于老化。2006年12月,蜀中牌阿莫西林颗粒投入市场后深受欢迎,销售额已达100多万元。而此前上市的胃蛋白酶颗粒也颇受消费者青睐。
除优化产品结构外,公司还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司产品生产能力。二综合生产车间GMP认证在即。一旦通过认证投入生产,蜀中药业年理论生产能力将增长130%以上。另外,投资3000多万元、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107车间正在加紧施工中。
采用信息技术实施成本战略
信息化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蜀中药业注意从理论、技术、人才三个方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已初步构建起信息化技术平台和人才储备机制。
公司非常重视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科学引进和系统使用。从局域网、公司网站的建立到金蝶K3系统、CRM的引进,再到V2CONFERENCEV3.1视频远程会议系统的投入使用,蜀中药业走出一条先易后难、稳中求快、先进性与实用性并重的信息化建设之路。
在初步实现信息化发展呈高速增长态势之后,公司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现有信息化基础上,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适时引进先进的ERP软件和管理模式,通过更高层次信息化建设为企业确立市场竞争优势。
公司在引进ERP管理系统,希望以此完善企业管理理念的同时,还充分认识到电子营销的重要性,在企业网站加入营销模块,为广大经销商和消费者提供较为完整的信息通道和互动平台。通过网络完成业务交易的营销案例逐年上升,其销售额已占年整体销售额的26%。据悉,目前蜀中药业已决定在新改的网站上逐步加入电子商务模块,客户们可进行网上咨询、交流、定购,并可通过支付宝进行电子交易。网络营销促进了蜀中药业向订单企业的转变,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以成本战略为基石的“蜀中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渠道客户并举挖掘营销潜力
对很多普药生产企业而言,占领渠道十分重要。而蜀中药业则力主渠道与客户并举。今年,公司营销中心努力转变销售指导思路和销售模式,逐步从“分散式、粗放式”的宏观掌控销售模式转变到“归口管理、过程细化”的具体调控销售模式,并从渠道和客户方面进一步挖掘营销潜力。
蜀中药业新药营销中心总监张英认为,2006年公司新药营销的主要成绩并不在于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而在于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营销队伍和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目前公司新药营销中心2000多人的营销队伍分布在九大市场,主要营销对象为社区诊所、卫生院等基层终端。今年,新药营销力争进一步扩大市场区域和市场占有率,计划开拓6个大区市场、销售品种达30个以上,年销额增长率达37%。而在蜀中的传统强项普药方面,除了维持常规渠道外,普药营销中心还将进一步加大二级分销力度,依托商业公司网络,将营销执行到县、甚至镇一级。
终端客户的维护也将成为蜀中营销中心的工作重点。对终端客户进行系统科学合理化的管理,一直都是蜀中药业制胜终端的法宝之一。公司力争对终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通过优选服务对象,细分用户层次,对客户进行分层、分类管理,抓住核心客户,培育潜在客户,使终端客户管理更标准化、精细化。金牌客户和授信发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年年初,蜀中集团启动的“金牌客户”计划,就是依据销售情况进行分类,建立终端客户档案,关注客户的产品需要。这一方案在湖南市场试用后,效果非常明显,很多潜在客户成为该集团的忠诚客户。
蜀中药业坚信,通过生产、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公司能实现跨越式发展,“蜀中模式”将续写中低端市场的传奇辉煌。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