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研发,在海外进行临床研究——这样一种“一头在内,一头在外”的“哑铃模式”,正在成为上海新药研发的新模式,并助推上海医药步入国际快车道。据悉,目前上海一批自主创新药物已进入国外临床研究。其中,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制的治疗老年痴呆的创新药物“希普林”已在欧洲开始三期临床研究,预计两年后可获准上市。
除了“希普林”,搭上这趟“国际快车”的还有泽生生物的治疗心衰的一类新药“重组人纽兰格林”、和黄药业的中药“HMPL-002、004”等。目前,这些创新药物分别在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临床研究。若能成功在海外上市,将提升上海医药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新药国际化进程的加速,源于扎实的“基本功”。在生物医药领域,去年,由上海领衔的国家“973”项目达4项,国家“863”项目达24项,中药国际化项目6个;去年1~11月,上海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自然》及其子刊上发表生物医药相关论文10篇,申请专利2005个。尽管受到国家“药品注册”政策收紧影响,上海去年仍有32个新药获得生产批文,74个新药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在创新“马达”的驱动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逐步壮大。据统计,去年前11个月,上海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289亿元,超过其前年全年282亿元的总产值,预计去年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正式批准在沪建设“上海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生物安全等现代生物产业为重点,采用全新机制,率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并努力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生物产业研发、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在产业功能上,基地的核心区与扩展区将各有分工:对于张江核心区,将通过“聚焦张江”战略的实施,重点以新药研发与开发、中试孵化、合同研究等为主;对于扩展区,则将根据各自优势,强化分工与合作,力求形成区域优势。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