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藏高原独有的冬虫夏草,因其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大宝”。长期以来由于未能解决虫与菌及虫菌体发育长出子座等技术难关,难以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大规模人工培育,严重影响了冬虫夏草的产量。最近,制约冬虫夏草人工孕育的世界难题已被攻克,中山大学“青藏高原冬虫夏草寄主昆虫蝠蛾牧虫工程”项目日前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的鉴定,其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全可以实现冬虫夏草虫种的“工厂化生产”,为青藏高原蝠蛾幼虫适生地增产冬虫夏草提供了技术保障。
该工程负责人、中山大学冬虫夏草孕育工程首席科学家刘昕教授今天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说,“孕育冬虫夏草”是几代中大人的梦想。近几年,中山大学教育部食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昕、副主任王江海、张古忍、古德祥等教授,克服高原恶劣环境带来的困难,奔赴青海、四川、云南及西藏的冬虫夏草、松茸、羊肚菌适生地考察。仅在2006年上半年,他们就4次赴藏,登上海拔4500米—5000米的那曲冬虫夏草适生地,开创性地提出了“冬虫夏草孕育工程”和“牧虫工程”技术体系,在高寒草甸开展虫、菌、草的人工培育,解决了前人在蝠蛾仿生繁育中存在的诸多技术难题,并完成感染蝠蛾幼虫的冬虫夏草菌中国被毛孢分生孢子工业化生产。
在青藏高原冬虫夏草适生地建立牧虫工程大棚,利用地热温泉、太阳能及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控大棚温、湿度及通气等环境因子,为生活在土壤中的蝠蛾幼虫营造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使蝠蛾虫卵的工厂化生产成为可能。其通过“牧虫工程”和“孕育工程”技术孕育的冬虫夏草与天然野生冬虫夏草品质完全一致。目前该项目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4项,完成专有技术6项。
近日,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色季拉山,中山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家青藏高原特色资源科学工作站A站,并建立冬虫夏草孕育工程示范基地,首期工程推广面积达3万亩。近期中山大学将在西藏那曲及当雄地区海拔4500米—5000米的高寒草甸建立科学工作站B站,将大规模推广全天候围栏式冬虫夏草牧虫工程和孕育工程技术。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