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7月10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郑筱萸以受贿罪、玩忽职守罪两罪并罚,被执行死刑,但关于郑筱萸在任期间乱批瞎批新药的疯狂传说并没有随之止息,其中之一便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一年内曾审批一万多种新药,相当于美国FDA八九十年的审批量。
7月11日,食品药品监管局终于开始公开触及这一“郑氏传奇”。
在首次举行的每月定时新闻发布会上,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针对记者的提问,声明一年批一万种新药,这个说法不准确。吴浈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过去曾经一年批准一万多个药品注册的申请事项,不是批一万多种新药。吴浈介绍说,大家讲一万多种引用的数据是2005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申请数量11086个,所以讲一万个,数据没有问题,但是一万个并不都是新药。一万多个药品申请里面包括新药1113个,改剂药1198个,仿制药8000多个,一万多个数据是这三个准确概念组合在一起的。
吴浈还表示,从绝对数来讲一万多个确实多,但是不能离开中国国情。中国一共有四千多家药厂,平均下来,一个药厂的申请事项就两个多一点。如果从相对数看,一个企业两个,似乎也不太多。
尽管姗姗来迟,但食品药品监管局最终能回应人们的疑问,这是好事,是进步。不过,这一迟到的官方回应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
吴浈副局长把食品药品监管局2005年一年的新药申请批准量由以万计压缩至以千计,并且精确到了个位,一共1113个,似乎意在说明有关情况并不像传说的那样严重。但这样的数量仍是美国FDA差不多十年的受理量,仍然是骇人听闻的。如果想以此证明食品药品监管局曾经是清白负责的,只能适得其反。
更让人不满的则是食品药品监管局对待这一“郑氏传奇”的总体态度。郑筱萸之所以要掉脑袋,是因为作为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首任局长,他不但没能推动这一新机构刷新中国药政,反而借改革之机敞开大门让江湖骗子和假药劣药登堂入室,为害中华大地。年批万种新药的传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而此次发布会上,吴浈副局长更多的是强调传说如何之不准确,并没有对食品药品监管局疾风暴雨般地“批发”各种档次的“新药”表达歉意。相反,吴浈副局长还刻意引导大家认识中国国情,4000多家药厂才有一万个申请项目,平均一家2个,多乎哉?似乎不多。
按照这一逻辑,一年批准两万个甚至三万个申请项目也不多。那么,我们是不是有理由期待,郑筱萸之后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将会创造出一年批准更多申请项目、推出更多新药的新传奇呢?
我不相信经过反腐洗礼的食品药品监管局会延续郑氏开创的利己害民的管理模式,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又着实让人无法认可。如此固守行政神秘主义“家丑不可外扬”的一贯作风,人们又怎么能相信其药品审批程序将会是可靠、可信的呢?
郑筱萸之后,各方面都呼吁要反思,要革新制度遏制类似人物和事件再次出现和发生。其实,面向将来修改《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把已经过去的坏人坏事弄清参透。在这方面,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等现成的作法,成立以第三方人士为主的独立调查委员会,细致地调查研究坏人坏事发生发展的过程,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建议,形成报告,公之于世。
只有让过去更透明开放,才有可能更科学、更客观地改造现在,也才可以更乐观、更有把握地迎接未来。
目前,食品药品监管局承认本局出了郑筱萸等坏人,但对与其相关的坏事却仍语焉不详。比如,除了2005年,郑筱萸当政其他年份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药品申请受理情况是怎么样的,郑筱萸批准的假药具体是哪几种等等。这么多问题不解答,百姓怎么能放心?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