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国家发改委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在辽宁的执行还有6天时间,辽宁省医药行业协会和辽宁省内8家制药企业紧急忙碌着,他们必须在最近两天对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草拟的《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提出修改意见,在两会结束后,这份建议将以联名的形式上交国务院。
【药企声音】
单纯降价用处不大
日前,记者在辽宁省医药行业协会某位负责人的案头看到了这份《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草案)。“省内的医药企业还要提出修改意见,统一汇总后传到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最后形成建议,这份建议将直接递交国务院。”这位负责人介绍。
本月初,辽宁省内包括东北制药、大连美罗、辽宁好护士、本溪三药等在内的8家医药企业巨头代表省内150家制药企业共同赴京,参与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企业座谈,为制药企业在药品屡次降价后争取生存空间,会后形成《关于支持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草案。
“不是每家企业都有发言机会,8家里面只有几家抢到了发言机会。”一位参与了该次座谈会的人士介绍说。
单纯的药品降价并不能解决百姓看病贵问题,只能导致医药企业利润一再降低,部分药品退出市场,新药注册上市,规避国家降价政策,形成恶性循环。参与会议的辽企在这一点上达成了一致。
【降价后果】
制药企业出现亏损
本月15日,278种中成药执行新的国家定价政策,平均降幅为15%,这是进入2007年的第二轮药品降价政策,两次连降后医药领域整体利润减少120亿。
“我们并不反对国家为看病贵采取的药品降价政策,只是希望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既能保证医药企业的利益,又能降低药品的价格。”辽宁省医药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说。
医药企业叫苦是有原因的,全国范围内制药企业目前平均的利润仅维持在7%左右,与三年前相比,大约降低了3个百分点。1月30日,四环药业宣布,由于受国家药品降价政策影响,2006年度累计亏损额度约为5700万元;1月31日,鲁抗医药发布2006年度业绩预亏公告称,主导产品连续两次大幅度降价,预计全年销售商品降价损失近亿元,2006年度净利润将大幅度下降并出现较大亏损。辽宁省内150家企业的情况与此相仿。
【细说原因】
厂家担下降价成本
根据药品降价方案,每一轮降的都是终端的零售价格,而不是厂家的出场价格,什么原因使得厂家成了药品降价的主要消化者?
“这个原因很好解释。”辽宁好护士药业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曲文阁说,每次药品降价后,如果药企不降低出厂价,就难以维持采购环节的利润空间,医院肯定不会销售,为了打开市场,企业必须咬紧牙根降价。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