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场环境
2003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医药面临:一是国外资本、国外医药商业企业进入我国,同国内企业竞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转移生产”,给我们带来发展机遇,尤其是对我国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出口是十分有利的;二是国内各种资本进入医药行业带来的医药快速的兼并、联合、重组,同时也带来医药企业的分化,业态的变化;三是医药工业、商业、卫生合作,带来市场格局的新变化;四是医药经营向专业化分工合作方向发展,逐步形成医药经营专业化,医药合作网络化,经营管理集约化,医药供应链系统化,医药企业规模化;五是医药经营多元化,商品经营与资本经营一起进行,跨行业发展;六是由于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不成熟,医药市场竞争的不充分和卫生体制改革的滞后,都将影响医药市场的规范经营,给医药市场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而建立一个有序竞争、有效市场仍然要有一段过程。 21世纪被称为生命科学世纪,提高生活质量世纪,健康成为人民生活的第一;医药作为按国际标准划分的十五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类产品之一。中国是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已成为除日本以外亚洲最大的市场,也是亚太地区增长最快的医药市场,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之后的世界第五大处方药市场,世界非处方药的第一大市场,中国医药市场潜力很大,目前人均用药水平仅为10个美金,世界一般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都在40—50美金,美国最高达到330(160)美金,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医药市场将进一步加快发展。 纵观当今中国医药,一切都在变,医药资本结构在变,医药体制在变,医药营销模式在变,工商关系在变……企业只有在变局中求发展。“市场说话,资本说话,效益说话”在现在、在将来都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事实,“适者生存”发展,“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就是这么实在。 而在市场营销中,“只能有规模,才能有规模效益,只能有特色,才能生存发展。”“只要市场网络没有真正掌握在手里,只要资源没有真正成为企业资源,就有危险。”“谁掌握了终端,谁就掌握了市场。” 产品是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变成商品而实现其价值,关键在于营销。在药品营销大变局中,医药企业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必须在变局中求变化,在变局中求发展,探索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和模式。目前我国医药供过于求的结构性矛盾和产销对接不理想依然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障碍,医药工业与商业应建立联盟,合力营造一个健全互利的营销体系,实现良性互动,达到共同健康发展,为医药经济实现新的飞跃注入强劲动力。 二、中国医药市场 1、中国医药市场七大变化: —中国医药市场的潜力巨大,发展速度在加快; —结构调整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旋律; —市场多维体制化; —经营费用、市场控制力、兴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最重要标志; —品牌将主导医药市场; —政策引起的市场波动将由激烈走向趋缓; —医药零售业,物流、配送中心进一步加快发展,并发展成为独立行业; 2、中国医药市场六大特征: 据分析,我国医药生产和医药市场今后可能出现如下特征——六个方面: (1) 医药市场销售的产品结构将发生变化; (2) 中成药和天然药物,特别是中药保护品种的销售将会增加,并且,有的品种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医药经济一个新的靓点; (3) 生物技术药物成为药物研发和市场开发的重点; (4) 医疗器械工业发展将会加快; (5) 农村医药市场将得到快速发展; (6) 医药商业改革加快; 三、2002医药市场情况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也是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工商企业改革力度最大的一年。在国家宏观经济全面向好的情况下,医药经济总体运行呈现出生产快速增长,经济效益逐步的发展态势。 (一)医药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1.医药工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增长,效益增长提速。 2002年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完成31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9.37%;医药工业实现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22.35%,工业销售利润率为8.33%,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 2.市场消费需求活跃,医药商业购销稳步回升。 2002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购进总值为1442.55亿元,比上年同长12.44%;纯销售为971.97亿元,比同期增长14.38%。 从地区分布情况分析,全国30个省市区销售比同期增长的有24个,销售额居前五位的地区依次为广东、浙江、江苏、北京、山东五省(市)。 3.进出口保持了一定增长。 2002年全国医药完成进出口总额为80.8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9%,其中,进口为39.62纪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36%,出口完成41.2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56%。进出口相抵,出口大于进口1.58亿美元,从全年医药商品进出口形势看,出口形势明显好于预期。 4.医药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商业情况不容乐观。 (医药经济运行质量总体逐步向好,但工业、商业呈现较大反差。)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效益集中度主要在沿海和内地几个主要大省市,实现经济效益居前10位的省市集中了全行业70%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医药商业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新上升,多数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反映出医药商业经营步履维艰,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 (二)影响医药市场走势的因素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持续趋好,为医药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7.9%,多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优于去年。这种稳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为医药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医药经济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2002年医药工业生产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企业效益有所改善;商业销售保持了小幅平稳回升趋势;进出口态势良好。 3.资本运作是企业提高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少医药上市公司,抓住市场机遇,主动应对竞争,资本动作表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已开始打破封闭格局,打破行业、地方壁垒,全方位引进竞争机制,加快产权多元化步伐,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4.行业规模效益优势突出,生产和销售集中度、经济效益集中度显著提高。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和利润位居前60名的企业合计,分别占全行业的35%和51%。哈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双鹤药业、同仁堂集团等一批大型企业集团以其独特的产品和品牌占领市场,在国内市场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实力,成为医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5.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近年来,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加大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了医药流通体制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提高经营效率。总代理、总经销在批发企业中大范围推广,零售连锁经营从中心城市迅速辐射发展。 6.医药零售市场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其增幅稳定在10%以上。随着医疗保险制度、药品分类管理制度、跨地区连锁经营管理办法的逐步实施,连锁药店成为医药流通业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业态。 7.农村消费市场有所启动,潜力需进一步挖掘。农村销售仅占全国医药销售总额的8%左右。农村市场的开拓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启动内需,寻求医药市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争之地。 8.三资企业在药品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基本维持在40%左右,但有下降趋势;三资企业市场份额已从1999年的30%上升至40%,增势强劲。 9.药品降价政策对企业的影响更为突出。为配合国家“三项制度”改革的逐步实施到位,药价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自1997年以来11次大规模降价共使约151.6亿元的药品销售从市场上蒸发,医药流通环节的获利空间不断下降。2001年,医药商业企业的销售利润率缩减到0.7%,2002年又降到0.59%。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企业盈利空间会进一步减小。 10.药品招标采购亟待尽快走上科学、规范、公正的轨道。 11.市场监管力度加入,流通秩序不断得到改善。 12.加入WTO医药行业呈现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 四、2003年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2003年,医药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格局。预计各项指标仍将呈现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要达到和实现这一预期目标,必须对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挑战有清醒的认识,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 1.企业改革与发展步入攻坚阶段 围绕完善“三项制度”改革,国家有关部门将启动医药分业试点工作,把门诊药房从医院里剥离出来,从产权上根本公开,从体制上解决“以药养医”问题,与此同时加快卫生体制改革、医药流通体制改革。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全球经济所带来的诸多变革,使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企业受体制、结构、外部政策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企业要全面了解深入研究国家各项配套改革措施对自身的影响,主动适应来自政策导向出现的各种变化,关注宏观经济总体走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在改革与发展中,正确把握市场脉搏和发展方向,重新选准企业在市场中的定位。 2.医药流通体制和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医药流通企业已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拉开行业资源整合的“大幕”,规模小、成本高、无经营特色的企业将被迫出局。竞争在发生变化,国内竞争国际化;单体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群体企业之间的竞争;从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竞争转向对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市场竞争转向直接争夺客户,争夺销售终端;产品竞争则转向品牌之争;企业正从各自为政的单一领域竞争转向生产、流通、医院全方位的资源整合,逐步建立起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供应链之争;医药流通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医药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医药行业外部势力和新兴的民营企业正在悄悄崛起,竭尽全力改变现有的市场格局。目前的经营模式将被多种所有制体制并存的集约化配送制、连锁经营取代。同时,市场将迎来“竞合”时代,在竞争中合作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