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报道,在经历一系列业务调整后,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张癑上周首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要补足“剥离业务”的营业差额,飞利浦接下来在中国必须依靠并购加速成长。
经过调整“华丽转身”
在过去的12个月里,飞利浦仿佛变成了一个精明的“数学家”,疯狂地进行一道道加减法运算———
先是加法。“过去12个月里,飞利浦花了35亿欧元买了8个项目。”张癑透露。如果加上2000-2003年的约50亿欧元并购额,飞利浦在“加法运算”中投入了至少80亿欧元。
后是减法。仅仅今年,飞利浦就出售了半导体业务80.1%的股权、将手机业务剥离给了中国电子,并且将显示器制造业务完全交给了冠捷。
频繁动作的背后,是飞利浦的“华丽转身”。张癑指出,飞利浦正从一个高销量电子消费产品公司转变为医疗保健、时尚生活公司,“我们的对手不再是三星,而是西门子、GE等”。
张癑需要承受的是“转身”所带来的阵痛。据了解,剥离的业务会立刻从他的营业额中划掉,而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
记者获悉,飞利浦半导体去年营业额达46亿欧元,而中国是其重要市场之一。有资料显示,它目前是中国三大半导体供应商之一。而业务范围基本上集中在中国的手机,去年营业额也有将近4亿欧元。
“仅这两项,对去年在华营业额约30亿欧元的飞利浦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一位专家指出。
并购锁定医疗保健等领域
“如果只靠核心业务的有机成长,没办法补足剥离业务。”张癑坦言,尽管照明、小家电、医疗等核心业务的增长超过预期目标,但如果要加速成长,以后必须靠并购。而并购的目标,他透露将围绕医疗保健和时尚生活来进行。
张癑告诉记者,未来“买公司”的行为会大量进行,而仅仅是先期效应,过去12个月并购的8个新项目,就为飞利浦贡献了10亿欧元的新增收入。
令张癑苦恼的是,之前并购的“大都是美国公司”。为什么?他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买卖公司需要高透明度,“不可否认美国这个市场相对比较透明”;二是现在并购的评判标准还是以“传统欧美市场为出发点”。
相对而言,“在中国要买什么,我们还没做好功课”。尽管如此,张癑还是认为,要想针对中国需求买,就得买中国公司。“不过,这并不容易”。他直言,中国的大公司基本上是国有企业,很难买,而小公司运作成熟度比较欠缺,透明度还不够。
“当然,飞利浦中国也需要强化并购的能力配置。”他如是说。
剥离手机业务后担心“售后”
上个月,飞利浦将手机业务正式剥离给了中国电子,而且后者享有在手机领域5年的“飞利浦”品牌使用权。
对于这一安排,外界普遍担心,它会影响飞利浦的整体形象,“万一中国电子的市场营销失误,将一损俱损!”
对此,张癑表示,双方的合作是基于互信的基础,他声称并不担心中国电子的开发、生产和供应链。反而最担心的是销售后会否因售后问题给消费者造成困扰。不过,他透露,双方已经达成协议:售后服务统一协调运作,“不仅如此,以后促销飞利浦品牌的手机,也必须符合飞利浦的基本格调”。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