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港交所进行公开咨询,建议修订《上市规则》以促进新兴及创新产业公司,包括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在提供适当投资者保障的前提下,为生物科技行业提供独特的集资平台。 3月,港交所召开届生物科技峰会,约600位来自生物科技公司及行业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机构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就生物科技创新和行业集资发展探讨交流。会上,港交所与四家主要生物科技行业组织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以加强沟通与合作,并期望借此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在港交所修订后的主板上市规则生效7天后,首个“吃螃蟹”的企业浮出水面。5月7日,歌礼生物(Ascletis Pharma Inc.)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成为第一家利用新规则赴港上市的尚未盈利的中国大陆生物科技公司。 6月6日,华领医药递交了招股说明书。6月28日,盟科医药、信达生物也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成为了歌礼、华领之后第三家、第四家申请港交所上市且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 其中Innovent Biologics(信达生物),这家成立时间仅有7年的生物技术独角兽长期以来一直在争取公开上市,并在4月底宣布完成了1.5亿美元的E轮融资。据申请文件显示,信达生物制药此前共完成5轮融资,涉资5.8亿美元(约45亿港元),投资者包括淡马锡、国寿、平安以及财政部、工银瑞信投资的先进制造产业投资基金等。 在一份不寻常的主席致函中,信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Michael Yu(俞德超博士)重申了该公司的创始理念: 不可否认的现实情况是:中国的生物制药行业与国际标准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中国的生物制药生产能力不到美国的五十分之一(1/50),甚至不到韩国的十分之一(1/10)。在世界十大畅销药物中,有八种是生物制剂,五种是单克隆抗体药物,而中国最畅销的药物仍然主要是化学药物和中药。其中进口药物主导着中国的抗体药物市场,而对于大多数中国患者来说,这些拯救生命的药物往往是难以负担的,又或者是根本买不到。 信达生物以生产高度复杂且患者能负担得起的生物医药产品为目标。自2011创立以来,该公司已经建立起了一条包括17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覆盖肿瘤、眼底病、自身免疫疾病、心血管病等四大疾病领域,其中4个处在III期临床(包含一个提交上市申请),承担国家科技项目7项,其中5个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个品种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专项。 其中,目前已在中国获得优先审查的PD-1抑制剂Sintilimab(IBI308,信迪利单抗)是该公司的明星产品。另外,信达也在寻求在美国启动该药物的早期试验,同时将其作为与礼来共同开发的另外两项资产的基础(信达使用信迪利单抗的国内临床数据向FDA提交了IND,已经获得FDA的临床许可,并且准许跃过I期临床直接进入美国II/III期临床研究)。 正如路透社此前报道的那样,“创新”是指任何可以前瞻性的支持IPO的东西,因此我们不知道它是否会真的在寻求3亿到5亿美元的资金。我们所知道的是,Sintilimab(IBI308,信迪利单抗)和其他三种生物仿制药——包括Avastin、Rituxan和Humira等,将从试验、注册申请到商业化,获得可观的收益。 另外,从信达的招股书里,能够看到该公司对信迪利单抗充满强烈自信。由于其与PD-1受体有更高的亲和力和更长时间的结合,作用更强,同时副作用似乎又少于国外同类产品。因此,信达认为信迪利单抗 “有望成为全球同类中最佳的PD-1。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不得不说的是,国内在研厂家众多(百济神州、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丽珠单抗、康宁杰瑞/思路迪、复宏汉霖、迈博斯等多家企业),竞争肯定会空前激烈。 盟科医药 另外,除了信达生物,来自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MicuRx(盟科医药)同日也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在香港主板红筹上市,由富瑞金融独家保荐。据初步招股文件,盟科号称,专注于发现、开发及商业化安全有效的多重耐药(MDR)‘超级细菌’感染的抗菌药疗法,现有4款产品研发中。 该公司一直保持着雄心勃勃的野心,2007年回国创立盟科医药时,已经是袁征宇(CEO)第三次参与到创业公司,第一家公司Affymax于1995年被葛兰素史克GSK收购,后与Eric Gordon创立的Vicuron ,5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2005年,Vicuron的两个新药进入上市申报阶段。随后,这家公司以19亿美元的价格被辉瑞收购。再到后来,袁征宇和Mike Gordeev,也是现在盟科的首席科学家,又创立了盟科医药,继续开发抗耐药菌新药。 该公司在旧金山和上海均设有团队,去年完成了1500万美元的融资,以完成其口服抗生素,即contezolid(MRX-1)的III期临床试验。另外,较大一部分资金将用于推进它的水溶性前体药物MRX-4,很快将进入美国2期临床试验。 目前盟科上市前完成3轮融资,共完成融资大概1.07亿美元。投资机构包括晨兴创投(Morningside Ventures)、百奥财富(BVCF)、德联资本(Delian Capital)、金浦健康基金(GP Healthcare Capital)、金浦互联基金(GP TMTCapital)和本草资本(3E Bioventures Capital)等。其中百奥财富和晨兴创投作为最大的股东,分别控股29.12%和26.50%。 推动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 在先前的采访中,袁征宇曾表示,生物医药企业在初期都是挣不到钱的,要把产业往前推动,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如果融不到钱,资金链断了,企业就很难生存下去。而要说服投资人拿出真金白银陪你冒险则是最大的困难。在鲜有人尝试医药创新的2007年,袁征宇表示,他们差不多用了1年多的时间才融到第一笔钱。在当时,他们碰到的大多数国内投资者都对新药没有太多的兴趣,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做仿制药和渠道。而新药研发企业,这些投资者都觉得周期太长,没什么人愿意做。 但是,到现在的10年之后, 在2017年召开的第16届亚太峰上,作为CNBC专访邀请的唯一一位中国企业家。俞德超博士也就中国制药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了回答。俞博士表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中国制药产业已经是国际上的第二大市场,增长速度比美国还要快很多。现在,健康产业已成为中国的新兴产业之一,中国政府和民间都投入了大量资本,其中很多聚集在生物技术领域,这些资本的投入将很好地推动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医药监管政策的改革与行业发展也在适应,帮助行业增长。中国政府在制药领域改革后,中国很多审批流程都比以前快很多,以临床IND批件的申报为例,在制药行业最为发达的美国需要30天完成,中国现在也只需60天就能完成,可见中国制药产业有了越来越好的监管政策。 他们见证了中国医药创新从无到有的变革,监管部门大刀阔斧、振奋人心的一路改革。而正是在这些医药创新者的推动下,中国医药创新行业才能在10余年间迅速发展。尽管全球畅销药Top 100中还没有出现中国创造,但这群行业的创新者和颠覆者却让未来充满了希望。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