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贵州省大健康医药产业推介会3月2日在北京举行。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大健康医药产业作为守住“两条底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培育成为贵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顺市大力推动扩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延伸加工链条,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中药材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逐步形成,同时,紧盯重点医疗企业和重点区域开展大健康产业招商,多层级全方位布局大健康医药产业。 刚刚立夏,伴随着丰沛的雨水,镇宁自治县革利乡水牛坝村村民周明胜,4月初栽下的何首乌幼苗已经长到了10多厘米,“何首乌长得快,好管理,根和藤加起来亩产高达3000多公斤,一公斤根和藤总价约3.5元,一亩地保底收益有7000元。” 革利乡的自然气候、土壤条件适合何首乌的种植,过去也有村民零散种植,但由于规模小、品质良莠不齐,一直没有形成气候。2014年乡党委班子与县扶贫办利 用6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在棉花冲村搞起了1000亩何首乌的种植试点。种植何首乌的村民不仅可得到农业和扶贫项目资金补助,还与药企签订保底收购合同。 由于效益好、销售不愁,革利乡种植何首乌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革利乡引进青岛海康药业、贵州神奇药业共同打造1万亩何首乌种植基地,公司除向村民们免费提供苗木、技术、地膜而外,还与村民签订保底收购合同。 目前,已带动3000余户村民种植何首乌,预计均增收近6000元。 除了革利乡的何首乌,本寨乡种植无患子、大山镇种植观音草也渐成气候。 近年来,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扶贫资金的支持,安顺市中药材种植规模快速扩大,品种逐渐增多,西秀、普定、关岭、紫云4个县区先后被我省明确为中药材发展重点县。 关岭自治县通过“集团帮扶”、“整乡推进”、“整县推进”项目和省级财政现代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药材)发展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龙头企 业+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三种经营模式,实施规模化经营,建成了以花江、普利、永宁、沙营、岗乌为中心的3万多亩中药材(桔梗、丹参等)种植基 地,以顶云为中心的1万余亩杜仲种植基地,重点打造八德、上关、花江、普利、永宁、沙营、岗乌中药(桔梗)产业带,打造贵州“黔药桔梗之乡”。目前已带动 中药材种植面积4.3万亩,覆盖农户6143余户,26415余人。 西秀区充分利用丘陵山坡,采取“林药套种”方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规模最大的钰霖种植合作社,以老落坡林场为核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中药材种植,发展成 为1万余亩中草药种植基地,种植黄柏、金银花、芍药、牡丹、丹参等20余个品种的中药材,成为了百灵、德昌祥、同济堂等多个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的供货商。 紫云自治县利用自然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引进了贵州百灵、威门等大型苗药企业发展种植基地。其中前胡、头花蓼、金银花等野生品种占70%,去年该县种植中药材面积达到7万多亩。 初步统计,截至2014年,安顺市中药材种植达近50万亩,培育了安顺钰霖、德龙浙贝等40多家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