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末开始一种怪病就缠上了中国医药商业,如今已经6年了,顽疾依然难除。
“医药商业购销总体态势还是呈现增长,但是企业效益增长没有同步,企业赢利空间进一步下降。”这是前不久长沙医药博览会期间中国医药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朱长浩在总结今年第一季度商业运行情况时描述的怪现状。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常务副会长于明德曾经对此症状有过描述:“销售增长不快,利润下降很快,费用率居高不下,利润率一点不涨。”
据记者观察,近两年情况略有好转,伴随着终端用药需求的高速增长,中国医药商业销售额已经在几年前就步入了增长的快车道,可是利润难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改观。
医药商业的盈利之道成了摆在几千家医药商业企业面前的一道“集体难题”。
毛利下降与费用攀升的悖反
据了解,中国医药商业利润难题始于上世纪末,一直到2002年行业利润又来了一次猛烈的跳水。
根据2002年《中国医药商业商品流转统计资料》(年报)记载,该年多数医药商业企业的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度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上升,有13个省的医药商业出现全行业亏损。2486家医药商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汇总情况显示,这些企业总共实现利润9.78亿元,利润率为0.64%,费用率却高达9.84%。
随后几年,中国医药商业企业一直没能从利润下降的阴影中走出来。2005年年中,权威经济学家中央财经大学专家刘姝威公布了她对中国医药商业的研究结果,整个调查报告的核心描述是:2004年受宏观经济政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行业整合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医药商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但行业平均净利润仍处于下降的趋势中,2004年同比又下降了18%。
自此,中国医药商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量增利减”时代,“盈利”危机的警报依然没有减除。
2005年初,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王锦霞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断定这种趋势将继续存在,她认为2005年医药流通行业将正式步入微利时代。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医药总销售额继续高歌猛进,年增长率高达15.12%,而医药商业经济效益水平仍继续走低,伴随着毛利率的下降,费用率则继续攀升,全行业净利润仅为0.6%,达到了历史最低点。
目前大大小小的医药商业企业都在利润饥荒的煎熬中挣扎,记者前不久在辽宁当地一家大型批发企业——辽宁省实业公司采访时,该企业负责人叹息不已,“上量可以赚钱难”成了类似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平进平出多倒腾几次,销售额就会很快做大,但这样做赚不到钱又有什么意义呢,充其量也就是国企拿来向上汇报的虚数而已。
与小企业相比,骨干企业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刘姝威的报告中列举了目前国内医药商业老大上海医药的例子,2004年,上海医药的主营业务收入108.15亿元,占全行业的39.3%,位居首位,但其毛利率仅有10.42%,比2003年只微增了0.09%,上海医药作为行业中市场份额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毛利率却排在倒数第三位。
行业整合前景不乐观
对于利润难题,众多的流通界专家都曾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个一致的看法就是,中国医药商业规模小、费用高的现状制约了其在新市场环境下的盈利能力。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的主要问题还是过去常说的“多、小、散、低、乱”,即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水平低、流通秩序乱。
这种先天的问题在1999年时达到了顶峰,当时具有“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数为1.65万家,但随后经过换证工作目前已经减少了四五千家,但总量依然庞大。与发达国家差距比较大,美国前3家大批发商的销售额就占了90%以上的份额。
企业越小,费用越高,销量上不去,利润就越低。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造成医药商业利润连年下滑的原因也有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招标采购、药价下降、GSP认证等措施的不断出台,医药商业企业受到了冲击;而不少企业本身的“内功”修炼仍未达到足以抵抗这些冲击的程度。
费用率下降考验企业内功
按照专家观点,中国医药商业毛利率逐年下降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企业提高盈利能力的关键在于将目前过高的费用率降下来。
按照目前的数据,我国商业平均毛利率是12.69%左右,费用率高达12.59%,净利润只有千分之六,我国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达10%以上,而美国医药批发商的该项指标仅为2.6%;全美医药批发商利润率为1.55%。相比之下,费用居高不下已成为我国医药商业发展的一大桎梏。
因此,刘姝威曾经为中国医药商业支招:完善物流系统,降低运营成本,是扩大规模、增加利润的必经之路。物流业是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组织和管理方式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信息等环节进行整合,并进行一体化经营。拥有先进的物流体系已成为参与商业竞争的重要砝码。我国的医药商业既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如PSO系统、ESO系统、商业管理信息系统,又要结合自身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构建适合企业自己的配送模式,真正建立起科技型的商业企业。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