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维C银翘片“乌龙”事件后,被香港卫生署点了名的氨基比林、非那西丁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含有相关成分药品的用药安全问题也受到关注。 香港卫生署称,非那西丁和氨基比林曾被用作止痛之用,但因其可引致严重副作用,已分别于1983年及1984年在香港禁售。非那西丁会引致溶血性贫血、变性血红素血症及硫血红素血症。氨基比林则会引致粒性白血球缺乏症。 新京报记者发现,在上市药企中,新华制药、吉林制药、华东制药、精华制药等几家均与上述药品有涉。 其中,作为亚洲最大的解热镇痛类药品生产企业,新华制药的氨基比林和安乃近(氨基比林与亚硫酸钠化合物)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全国第一。作为一家同时拥有上百种原料及制剂产品的上市公司,2012年,氨基比林和安乃近两种原料药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占比超过10%。 这些至少在上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普遍停止生产和使用的药品,如今在中国依然在大量生产、销售、使用。 行业人士认为,随着政府对于药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强化,这些“争议”药品面临着一定的政策风险,甚至市场的打压会先于政策。 作为安乃近、氨基比林两种“争议”药品的国内最大生产商,新华制药承担着比其他同行更多的风险。 同时,以这两种药为代表的广大低成本原料药,也正普遍遭遇内外交困。 7月12日,新华制药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13年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为人民币312万元至93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70%-90%. “一年不如一年” 查阅新华制药2010年以来的财务数据。从账面所呈现的业绩来看,近三年来,这家老牌国有药企正在走的无疑是一条下坡路:2012年全年,新华制药净利润2366万元,同比下降68.87%;而2011年的净利润为7602万元,相比上年下降21.83%;2010年实现净利润9726万元,同比下降约5%. 有投资者用“一年不如一年”形容新华制药。 对于2012全年的不良成绩,新华制药给出的解释是:原料药主导产品国内外市场需求低迷;制剂产品销售受医改、招标、限抗等影响;子公司化工产品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旺,售价下滑;为保证生产经营及搬迁,借款增加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在这样的业绩下,资本市场的成绩也不难想见。其H股股价长期低位运行,截至目前,H股股价仍然徘徊在1.8至1.9港元之间,远低于每股净资产3.739元。 主打药面临政策风险 包括安乃近、氨基比林在内的几款“老药”,给新华制药带来过十几年的名利。 始创于1943年的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曾被称为“共和国功勋药企”,曾创造出多个中国制药史上的“第一”。 新华制药是亚洲第一大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与出口基地,同时是全球第一大安乃近、氨基比林、布洛芬、阿司匹林、咖啡因、左旋多巴等药物生产和供应商。8个原料药主导品种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解热镇痛类药物生产总量占到亚洲市场的25%以上。其中,经多次扩产,安乃近产能已达8000吨/年。 直到现在,虽然许多老牌原料药生命力渐衰、市场前景堪忧,但对新华制药来说,挑大梁的仍然是它们。2012年,公司原料药营业收入14亿,占比47.5%;利润比例达53.55%。 其中,安乃近销售额占总销售额比为9.44%,氨基比林为2.72%。 某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虽然目前来看,国内并无相关政策明确将要完全废止安乃近、氨基比林、非那西丁等几种争议较大的药物,但对于大批量生产这些药品的企业来说,政策风险一直都在,相当于一颗“定时炸弹”。 新华制药已经体会过政策的“说不准”。 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制剂“优诺信”曾是新华制药转型制剂中的一个大手笔。 公开资料显示,“优诺信”的培育历时9年,于2011年9月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当时,该产品被认为是“国内抗生素市场上市的又一重量级产品,也是新华制药近几年向制剂转型战略的重要成果。”对新华制药来说,“优诺信”则是“公司十二五期间在科研开发方面取得的开门红”,按照思路,该产品将“迅速成长为新华制药抗感染类药物当中的主力品种。” 2012年8月1日,号称“史上最严”的“限抗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正式执行。国企抗生素生产企业一夜入冬,整个抗生素行业加速洗牌,生产企业规模和利润大幅下滑。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