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备受关注的《关于推进药品流通领域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反复修改,目前已由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多部门会签完毕,将于近期公布。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意见》将在三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如能落实到位,将对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产生巨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药价虚高问题。 建立药品定期调价机制 据悉,《意见》将提出创新药品定价方法,建立药品出厂价格在线监测制度。 药价虚高主要在于出厂价与药品中标价差距太大,留出很大的利润给中间流通环节,这些中间环节包括医院、医生、流通企业、药品销售人员。换言之,药品的最终消费者要为中间流通环节买单。 据了解,价格主管部门将定期发布药品平均出厂价格等信息,引导市场形成合理价格。对于不按规定报送出厂价格或出厂价格与药品集中采购中标价格差距过大的企业,要取消其中标资格。 “对市场影响最大的要数这条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将被压低。”业内人士指出,但作为药品价格的主管部门能否承担这一重任,如何评估“差距过大”,还值得商榷。 据悉,今后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对临床使用量较大的药品,参考主导企业成本以及药品采购价格、零售药店销售价格等市场交易价格,制定和适时调整零售最高限价。建立定期调价制度,根据医疗机构、零售药店采购价等市场交易价格调整药品价格,合理引导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价格预期。 相关统计显示,按照申银万国的行业分类,目前,上市医药流通企业主要有上海医药、国药股份、华东医药等。从目前已公布2012年年报的9家公司情况看,均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共实现净利润35.88亿元,整体增幅为12%。其中,上海医药净利润20.53亿元,同比增长仅0.52%,其余数家企业利润增长率在20%~40%之间。 一位券商分析师认为,上述政策可能会对药品流通企业产生不利影响。但他表示,药品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对此已有预期,不排除药品生产企业以提高出厂价的方式缩小与中标价格的差价,进而规避上述政策。这样一来,药价虚高问题难以根本解决。 探讨建立谈判机制 据悉,《意见》将提出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对此,一家参与北京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医院院长表示,该院在购进药品时,与医保机构和供应商进行了一些谈判,取得了降低药价的效果。但因为涉及不少相关方利益,谈判机制全面铺开的可能性不大。 业内人士也指出,《意见》要求探索建立谈判机制,其实是为“二次议价”打开了口子。“二次议价”是指医疗机构在省级药物招标结果的基础上,对中标药品进入医院采购名单后再一次杀价。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