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疾病机制的明确以及医疗理念的变化等,老药新用、一药多用、剂型/ 给药方式改变等药物治疗领域的进步无不影响着多数医生的临床实践。诸如二甲双胍、他汀、阿司匹林等有几十年、甚至过百年历史药物的临床应用逐渐脱离固化范畴,已深入多系统疾病防治层面;而另一些曾一度退出人们视野的药物也开始重返舞台,在新领域发挥作用;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的小小改变更显示了其对疾病治疗的优势。 为此,我们收集了用于新途径的常见“老”药,以及剂型和用药方式改变的药物,并精要呈现相关领域专家的观点与点评,包括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肿瘤科刘文超教授、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李惠萍教授、空军总医院呼吸内科张波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胡大一教授、阜外心血管医院刘力生教授。 二甲双胍 口服降血糖药物二甲双胍于1957年问世,主要用于治疗2 型糖尿病。二甲双胍以其出色的降糖效果和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成为2 型糖尿病一线和基础治疗用药。近年来,有关该药抗肿瘤作用的证据日益增多(下图)。 上述国际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二甲双胍不仅能降低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率,而且可预防非糖尿病患者肿瘤风险。 笔者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发现,二甲双胍能协同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药物发挥疗效,并且能有效逆转乳腺癌细胞对内分泌药物的耐药性。尽管如此,对二甲双胍的抗肿瘤效应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其所涉及的分子机制还需深入研究和评价。 一药多用 2009年: ★Evans 发表研究,4085 例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率为7.3%,而这一比例在4085 例从未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为11.6%,两者的肿瘤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5 年和2.6 年。 ★美国M.D. Anderson 癌症中心的Li 在《胃肠病学》杂志发表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治疗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罹患胰腺癌风险,与未接受二甲双胍治疗的患者相比,二甲双胍治疗患者的校正胰腺癌风险降低62%。 ★日本学者Kunihiro Hosono 进行了一项用二甲双胍预防非糖尿病患者肿瘤发生的临床试验,为二甲双胍的抗癌作用再添有力证据。这项研究发现小剂量二甲双胍(250 mg/d)可使非糖尿病患者异常隐窝病灶(一种内窥镜下的结直肠癌替代性标志)的平均数显著减少,而且增殖细胞核抗原指数也显著下降。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