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医药产业,正在将创新推到新的高度。 8月13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广东省药学会承办,中山大学药学院、广东省科普信息中心、广东科学馆、广东科技报社、羊城晚报社等单位协办的广东科协论坛第50期报告会隆重举行,300余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会上,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浸会大学校长陈新滋结合自己在手性催化配体和不对称合成领域的研究历程,从“丹巴藏寨”到“蒙娜丽莎的微笑”,从中国的四大发明到飞机问世,从舞毒蛾的性信息素到创意研究院,从臭氧层的保护到治愈癌症,一再传达出创新的启示性和重要性。 陈新滋接受记者访问时表示:药物需要创新,更需要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如是不断循环,并要真正用之于社会,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创新培养机制 当下,国家政策对药物创新研发的力度不断加大。 不久前,工信部消费品司医药处就透露,今年推出蛋白类生物药和疫苗发展专项、通用名化学药发展专项支持相关产业发展。其中,瞄准重大疾病、紧缺临床需求的一批新药产业化和疫苗国际化是专项主要支持重点。 与此同时,针对通用名化学药项目,则主要支持企业仿制生产新到期专利药物,建立药品标准品库和微量杂质标准品库等基础性平台,拟扶持一批制剂国际化能力建设项目。加上跨国药企专利药到期的利好,我国药企正面临着产品结构由仿制药向专利药、原研药转变的重大历史机遇。 当注重创新、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逐渐成为主流,市场竞争也将日益集中于产品的竞争上。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下,研发人才的培养与招纳将成为医药企业的重要竞争力。 作为极力推动创意融合于高等教育的践行者,陈新滋指出:“如果没有创意,就注定只能成为跟随者;创意的多少甚至直接影响社会发展的方向与速度,可见创意的重要性。” “在创新方面,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有研究力。”陈新滋表示。在他看来,未来随着中国内地与香港甚至世界进行更密切的合作,竞争力将得到更大的提升:“目前,中国内地的科研硬件很好,研究生的素质也很不错;香港也有它的特色,由于更国际化,能够招揽更多的国际大师级研究导师,如果能与大陆的研究生与研究硬件结合起来,相信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拥有举足轻重的竞争力。” 虽然国内的研究实力在不断提升,但目前,我国新药产出与研发投入不成正比,产业化程度较低,仍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陈新滋提醒:“除了发表文章外,我也希望大家要多考虑如何把中国的制药工业做得更好。” “加强产、学、研结合,并最终用到社会上,这样才是最终目标。”陈新滋进一步阐释。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