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百校公益巡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活动现场,新浪人力资源总监段冬被一群热情高涨的大学生围在中间,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段冬回答问题的耐心却一如开始之时。
“我也经历过择业的迷惘期,我也和他们有过相同的感受,所以我希望能够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建议”,段冬用这样一句朴实的话来解释他义务参加“关注全国大学生就业”系列活动的原因。
“总体上我感觉大学生在择业观上需要有大的转变,理想和现实之间、大学和企业之间往往都有很大的距离,大学生在求职择业时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态归零”,关于大学生择业的心态,段冬这样比喻:“以前的一切全都掀过了,摆在你面前的又是一张崭新的白纸。”
与段冬的想法类似,积极参与“关注中国大学生就业”系列公益活动,并担任百校公益巡讲主讲人和职业导师的联想中国招聘总监卫弘、NEC中国高级副总裁杜军、ABB中国高级副总裁韩愉、西门子中国一体化营销总监耿波等人都认为,从大学生自身来说,最关键的问题是就业观念与心态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难在哪里?
1999年,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这对那些终日埋头苦读的高三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消息。虽说高考仍旧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然而现在独木桥毕竟宽了数倍,顺利抵达对岸的机率也就增加了许多。就在学子们为扩招的消息振奋时,教育界已经有人预见到4年之后的就业竞争将更趋白热化。
这种预言不幸而被言中,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12万,2004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为252万人,2005年则急遽攀升到338万人,预计2006年将突破400万人大关。
仅仅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攀升才导致就业困难吗?单从数字来看似乎有一定道理。然而,如果我们再结合其他资料综合来看,也许这种看法就会改变了。
新浪网人力资源总监段冬在谈到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次原因时一针见血的指出,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时,仍有无数家企业招不到适合的人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学生自身的能力与价值与企业期望的差距。段冬引用了这样一组数据来说明这个问题:2003年的最佳雇主中,70%存在关键人才缺乏的问题,82%的非最佳雇主出现类似问题;2005年的最佳雇主中,92%存在严重的人才匮乏或留住人才的问题。
而某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三年级研究生李天星在回答记者“你觉得自己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时”的问题时,坦言自己四年本科及三年研究生所学的知识与企业的需求差距较大,“我们要么太注重于考证,要么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我们的动手能力差距很大”。而企业的想法却是:“培养人是学校的事,我要的是能用的人才”、“企业不是学校,没有培养人的社会义务”。
针对这种情况,段冬指出,导致今天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题,学校、企业,甚至大学生都有责任。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各个群体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学校应该结合企业需求设置专业与课程,企业应该给大学生提供系统的就业前培训以及尽可能多的实习机会,而大学生更应该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方面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学校、企业以及大学生都分别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个问题才有望解决”。
岗前实习,进入职场的实战演练
弥补大学生职场经验缺乏与动手能力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习了。对那些知名企业来说,实习往往是应届毕业生获得最终“OFFER”的必经程序。对企业来说,可以在实习期间全面考察大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素养、性格等综合素质,而对大学生来说,则可以通过实习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学习初入职场必须掌握的游戏规则。
“市场是可爱而滑稽的。有大量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同时我们作为企业去招人也很困难。中间的断层是什么?我想通过实习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在实习中帮助大学生思考,企业提供环境希望给大学生以成熟的心态”,名列世界500强企业的伟创力中国公司人力资源总监王季丁这样评价实习的作用。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