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深圳商报报道,这里有一家“爱心医院”。虽然成立的时间很短,诞生之日只是去年的5月;虽然服务的人群很少,只有22785人,不及徐州总人口的1%。但是这些局限都不能掩盖爱心医院的价值,毕竟这22785人都是当地主城区未纳入医保的低保和特困人员,且这里平均每张处方费用只有16.78元,仅是当地市区医院门诊处方平均数的五分之一。
“爱心医院”是特例,这个特例在眼下对于“医改”的反思却具有特殊的意义。
媒体近来的报道逐一解剖“爱心医院”的运作模式,“免费”是最直观的表现。爱心医院服务对象是特定的,而且提供的医疗也只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但是挂号费、诊疗费、观察费、注射费、胸透费却是“五免费”,诊疗过程中的23项检查、检验项目实行两至四折优惠,药品一律按成本价收取,比如速效感冒胶囊只有0.3元/板。
中国医疗水平的提升无庸置疑,但是这种提升并没有相对平等地分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支付能力的大小决定了获取的多少,而且社会医保并不是全覆盖,这不可避免会使弱势群体成为被忽视的对象。徐州的“爱心医院”体现的首先是平等,通过非常规的行政手段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问题。
徐州的官员坦然承认,“爱心医院”并不能平抑全市的医疗市场,但是“爱心医院”模式无疑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值得借鉴的方向。
反思“医改”,公众的目光大多集中在“医药分家”,争论的是走市场化道路还是公益性道路。事实上,作为社会的公共服务产品,中国的医疗一直处于所有权不明的状态。医院是国有资源,公益性的属性是明确的;但是医护人员的收入又和医院经营“挂钩”,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医院不赢利”只能是句空话。
徐州的“爱心医院”是一种回归,它用一种直截了当的行政手段确立了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不允许赚钱”,政府对于医院提出了“硬要求”。“爱心医院”是改造而来,投入的资源是国有的,不存在投资回报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医院的30个医护和管理人员,都纳入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工资由财政核定和拨付。院长月工资2386元,医护人员平均月工资2142元,与徐州市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医护收入与医院的经营实行“脱钩”,这有力地保证了医院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值得关注的是,刚刚起步的“爱心医院”辐射面无疑很小,但是徐州已经有意扩大辐射面。媒体的报道透露,徐州已着手建立一所面向所有人群的医院,并且已经初步选择了一家二级医院,准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建。按照“爱心医院模式”,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财政负责先期投入,人员纳入财政预算,医院只收取药品、检查等成本费用,医院不盈利,实现自我运转即可。
“爱心医院”能走多远,这需要时间来检验。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政府主动调控过度市场化倾向,让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性,徐州的试验已经回到医改最初的设想。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