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笔试、面试,而是直接让求职者干活,这种“实战招聘”方式时下正在用人单位中悄然流行。在江苏省职业介绍中心日前举行的“新成长劳动力专场招聘会”上,不少求职者面对这种实战招聘犯愁:“接招”吧,害怕单位借招聘之名找免费劳动力,不“接招”又担心白白错失一次就业机会。
南京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广告专业毕业生小何,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后看中一家广告公司。他挤进去一打听才知道,自己带来的一摞实习作品根本派不上用场,这家公司要求应聘者每人写一份不同产品的广告策划文案,包括服装、饮料、小家电等。招聘负责人表示,公司将对所有上交的作品进行比较,最终选两个人。
小何领到的是一种消化饼干在南京市场推广的策划案,内容包括广告语、户外宣传画、电视广告创意及市场推广活动的详细计划。小何初步估算,自己集中全部精力做这样一份策划案,大约需要一周时间。“现在用人单位真聪明,借着招聘吸纳一大批免费的策划和创意,等时机合适就能派上用场。更可怕的是,也许他们根本不招人。”尽管对该公司的招聘诚意有些怀疑,小何表示还是要试试:“如今工作不好找,要是策划案真被‘白用’了,也只好自认倒霉。”
对于小何的怀疑,这家广告公司招聘负责人表示,这样做只是想看看求职者的“真功夫”。他说,现在通过简历根本看不出大中专毕业生的真实水平,就算优异的学习成绩、丰富的社会活动情况都不是假的,毕业生也不一定在广告创意方面有发展潜力。
南京南斗律师事务所的蒙秀运律师认为,“实战招聘”并不违背劳动法,目前劳动保障方面也没有法律法规对此进行规范。求职者的劳动成果一旦被“白用”,求职者很难拿出企业“恶意使用免费劳动力”的证据挽回自己的损失。她说求职者需提高甄别能力,既要抓住机会,又要避免“中招”。
对此,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指导师王春凤表示,绝大多数进行实战招聘的企业是真心招人,但并不排除少数企业以招聘为幌子,占用求职者的劳动成果。因此,碰到实战招聘,求职者最好先上网或者向相关部门打听招聘方的“底细”,“如果招聘方长期发布实战招聘信息,那就要提高警惕了”。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