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报报道,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和专利药市场存在此消彼长的辩证关系。近年来各国政府加大对药品费用的控制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上市的畅销药品专利陆续到期等因素,都有利于非专利药市场以较快速度增长。
结合近五年来全球主要制药企业股的走势,2001年应是专利药相关股票进入高位盘整下调,而非专利药相关股票进入低位蓄势拉升的战略拐点。中国和印度同是全球非专利药市场的主要供应方,中国和印度的制药上市公司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上的竞合关系将越来越密切。
根据国内最新年报披露规则,行业趋势展望为年报新增的披露条款之一,这种与国际接轨之举有利于投资者把握公司高层对行业动向的判断。3月14日华海药业披露的2005年报该部分内容颇多,本文主要将其与印度制药上市公司高层对国际非专利药市场的观点进行对比分析。
市场空间有多大
非专利药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非专利药品的中间体、原料药、制剂的开发、生产和销售。
非专利药在近五年间得到了迅猛发展。据美国非专利药协会(GPhA)统计,2001年至2005年间,非专利药销售的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7%,远远超过专利药物的销售增长速度。2005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销售总额为41 0亿美元,并预测未来5年非专利药市场仍将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
据此华海药业认为非专利药行业正处快速成长期。2004年全球药品销售额估计超过了5000亿美元,销售额增长率为7%。国外估计非专利药的用药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虽然这一比例比较保守,但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但对厂家来说,市场空间不同于盈利空间,国际非专利药市场表现出成熟行业的竞争态势。印度阮氏试验室认为,纯粹的仿制药市场近乎于一场肉搏战,价格成了主要的筹码。
国际非专利药市场产业细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环节划分(如原料药和制剂)和不同市场区分(如规范市场和非规范市场划分)。
国内上市公司主攻原料药海外市场,如海正药业国际市场销售收入比例为38%,华海药业2005年该比例为 87%,天药股份约50%。印度主要制药公司虽然都以制剂为主,但市场布局因各公司产品结构而异。目前南新公司看中的是海外规范市场的潜力,2004年公司12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中约80%来自于国际市场,2002年其原料药占收入比例已降低到12%。西普拉制药2004年出口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40%,其中原料药所占比例为20%,多年来在南非艾滋病用药市场优势明显。西普拉公司的发展战略都利于公司竞争优势的发挥,这种依托于国内资源发展海外业务的战略,较适合于国内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较为明显的原料药企业借鉴。
竞争压力在加大
非专利药市场规模大小仅仅是量的概念,而投资者关注的是制药企业的效益。华海药业高层认为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主要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
1.以特色原料药为基点加入国际医药产业链,参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模式得到广泛认同。尽管受到持续研发能力、质量成本控制水平、国际注册认证等行业壁垒的制约,新竞争者的加入,无疑会加剧行业竞争,给华海药业等行业领先企业带来新的压力。
2.欧美、印度非专利药企业控制了非专利药的制剂市场,同时,也占据了其原料药的主要市场份额。国内原料药企业将主要面临来自印度企业的竞争,尤其是在实施产业升级过程中,竞争将愈加激烈。
印度制药企业近年来在国际药品市场重点拓展制剂品种,但跨国制药巨头和欧美本土非专利药企业同样加大了市场开拓的力度,价格下滑和各种壁垒使印度主要药企2005年的利润增长远滞后于收入增长。生产成本优势和海外研发营销劣势是印度药企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投资者对西普拉制药保守策略的认同也反映了国际非专利药市场不断加大的竞争压力。
而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末国内厂家之间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国内抗生素原料药市场目前整体上大而不强的市场格局。
原料药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链,拥有比较完整的研发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在产能规模与生产水平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本文研究了中印五家制药企业销售净利率分季度的走势,国内的五家公司为华海药业、天药股份和海正药业,印度的南新药业和西普拉制药,时间间隔为2001年第一季度至2005年第四季度。西普拉制药的销售净利率5年来波动范围较小;南新药业2002年~2003年的销售净利率一度高达30%,但由于研发投入不断加大和海外排他性使仿制业务受阻等因素,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并未体现制剂公司较为稳定的特点。国内的华海药业虽然销售净利率波动范围较大,但目前仍保持在最高盈利水平。品种的升级换代和价格变化是华海药业竞争地位的支撑力量,如果再结合收入、固定资产规模、研发投入等指标,产业投资者将对国际非专利药市场竞争格局有进一步的把握。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