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6月15日讯 目前,外资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多采用股权置换或联合投资的形式,与当地龙头或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合资,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权。 中国医药流通领域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增强。日前,刚刚在港H股上市的上海医药对外宣布,已与几家境外投资者签订了投资协议,总投资额为5.5亿美元,其中全球最大的医药公司美国辉瑞也投资了5000万美元。这让之前引起广泛关注的辉瑞欲借机参股上药,以达成双方在产品生产、销售、分销和终端的全产业链合作的猜想铿然落地。 在医药流通版图基本形成国药、华润、上药三足鼎立之势的同时,流通十二五规划明定,力求推动药品流通变革,鼓励境外药品流通企业按照相关政策扩大在华的投资,鼓励参与医药流通领域的并购重组,拓展分销业务。在此背景下,外资发力进军中国医药商业流通领域的苗头已然显现。 商业渗透 近年,在新医改的推动下,除国内医药商业龙头争相布局全国外,民营和外资医药商业等流通力量的出现和崛起也给中国医药流通增加了新的内涵,外资参与的多起资本运作吸引了各方眼球。 记者了解到,由于上药是中国第二大医药分销商,而此前上药已与辉瑞签订谅解备忘录,双方约定将利用各自优势在中国医药市场开展广泛合作,包括进一步的分销、商业化等举措以及股权投资等。可以看出,外企对于向国内医药大商业渗透已萌生爱意。 还不仅仅如此。2010年底,美国健康护理产品制造商卡地纳健康集团斥资4.7亿美元闪电将中国最大的医药进口商、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医药公司永裕医药纳入麾下。分析人士指出:永裕与国内医药流通商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拥有大量外资药企的独家代理权。其经营了17年的分销网络资源,是卡地纳借道进入中国医药商业所看好的,而它所拥有的国际药品流通管理经验必将是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实际上,外资涌入搅动国内医药流通竞合新局早在2008年就已掀起高潮。当年2月,广州医药与欧洲最大的医药保健和美容集团联合博姿属下的联合美华合资新建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最大的中外合资企业。5月,上海医药与日本铃谦株式会社合资组建医药商业企业,双方各持有50%的股份。10月,北欧最大的实业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子公司殷拓亚洲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11月,美国美华公司入股上海荣桓医药,控股70%。随后,德意志投资开发公司等外资入股九州通。种种迹象表明,外资正在从医药工业向商业流通等领域延伸。 不过,记者采访中发现,除新来的卡地纳、联合美华等占有较多股份外,其他的股权占有比例都比较小,这是外资进入中国医药流通行业的一个共性。对此,国药控股湖北公司副总经理李秀强认为:医改的实施将带来医药流通市场的繁荣,在此过程中,渠道的优势将更加凸显。而在以国资主导的企业承担药品流通主渠道任务的同时,外资的加入将会改变未来竞争的格局。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则分析说:按照流通十二五规划的设计,未来医药流通的竞争呈多业态共存是一种必然,同时,外资也难抵中国医药市场巨大商机的吸引。 战略谨慎 有趣的是,尽管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已对外开放达7年,但外资参股内资企业却一直没有大动静。事实上,早在2004年,GSK就根据《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于10月获取了销售自身旗下药品的许可证。同年12月,为了兑现中国的入世承诺,医药商业市场全面对外资开放,葛兰素史克全面开展医药商业业务。此前早在1993年,永裕医药第一个进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此后,外资进入事件陆续发生。 记者发现,多年来,拥有雄厚资本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外资巨头们并没有在中国市场上展露锋芒,也未出现外资潮涌的景象。对此,广州百宁医药总经理助理何永佳的理解是:国家对外资介入医药流通领域比较谨慎,正因为此,医药流通开放7年来,脚步一直比较缓慢。由于外资一般拥有较充裕的资金,再加上中国医药市场的前景,控制渠道是外资的最终目标,但从战略上考虑,国家为了全民健康,需要把握话语权。正如广州医药与联合美华从开始接触到牵手就经历了3年之久的拉锯战,最终才达成了各占50%股权的协议。 近日已收官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年修订)》征求意见稿(下简称《指导目录》)似乎证实了何永佳的上述观点。据了解,新修订的《指导目录》依然要求:设立超过30家分店、销售来自多个供应商的不同种类和品牌商品的连锁店必须由中方控股,很明显,从战略层面上,国家对外资的进入比较谨慎。 利弊并存 何永佳认为:外资介入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是弊大于利。尽管它有利于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物流技术、高端的产品和充裕的资金,但也势必将掠夺国内小中型企业的生存空间和资源,高端产品的涌入也会挤占部分国产药的空间,所以,外资进入的过程肯定是很漫长的。 当然,也有旗帜相悖的观点。九州通业务总裁耿鸿武就亲身感受到了外资进入带来的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他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市场竞争不够规范、改革方向不够明朗、行政干预多等风险的现实存在,也是外资不敢轻易进入的重要原因,但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对外资开放,总的来说,利大于弊。因为外资的先进技术和方式、方法有利于促进中国医药商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外资进入医药流通领域,业界反应不一。在中国医药商业的剧变下,上述外企在中国谋求市场的路径,显示出了其挺进中国市场的信心。当然,资本是逐利的,所以对风险的判断是基于投资逻辑。汪亮认为:现在外资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多采用股权置换或联合投资的形式,与当地龙头或较大的医药流通企业合资,并力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对销售网络的控制权;而国内企业的心态则是,为了避免生存风险,希冀利用地方资源和覆盖能力换取资金而求存。从趋势上看,外资将会继续从不同的途径涉足我国医药流通领域。 不过,话锋一转,他同时指出:从其他行业引进外资的经验来看,内资企业要注意主导资源的配置权,同时更应该修炼内功。我认为,国内的企业要打破原有的路径依赖,在强调做大流通规模的同时,要注重加强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马飞)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