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6月16日讯 被寄予厚望的安徽模式雷声大雨点小,效果被业内评价为甚微:据浙江省医药商业协会和安徽省医药行业协会的联合调研表明,2010年上半年,安徽全省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药物采购远远未达预期。 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在6月上海刚刚公布第二批基药中标名单,业内多称上海模式最大可能地规避了唯低价是取的恶性竞争。不过据记者了解,上海模式在广受好评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包括上海的特殊性能否复制,以及如何摆脱地方保护主义。 安徽模式实际采购量仅1% 所谓安徽模式,是指一厂一品一规的模式。安徽省医改办曾经承诺,企业一旦中标就将得到安徽全省的采购量,达到薄利多销目的。 但执行的结果表明,实际采购量远远达不到企业自愿降价的数额。安徽省计划基药采购总额高达388亿元,然而自去年9月启动第二轮基药省级招标以来,到今年4月1日,安徽全省实际采购才4.45亿元,仅完成参考采购额的1.14%。 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接受南都采访时评价说,安徽基本药物采购额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唯低价是取的模式本身已经将采购额拉低;另一方面,一厂一品一规造成药品来源单一,一旦药品生产企业因低价而出现生产动力不足,整个基本药物生产、流通、配送等都将出现问题。去年到现在中药材价格大幅增长,进入基本药物的企业并未得到薄利多销的利好,反而压力更大。 安徽模式还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据上述调查数据显示,安徽中标的863个品规,单价1元以下的占20.9%,5元以下的占66.9%,10元以下的占82%,出现了诸多价格虚低的药品。 有些中标价低至不及包材费 业内人士透露,安徽有些中标价已低到无法补偿原辅料及包装成本。一些中标的中小企业为了在惨烈的竞争中寻找活路,往往采取以次充好、低限投料、降低生产工艺标准等手段,一味降低生产成本,势必导致药品质量下降。蜀中制药事件与这种招标模式不无关系。 据了解,绝大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为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和增加收入,普遍采购和使用标外药品。有的产品虽然失标,销售量反而上升,有的卫生院开办零售药店,或与零售药店建立联盟,通过处方外配为卫生院创收。 郭凡礼说:实际上,安徽模式对老百姓来说有好处,其失败主要是因为在此模式下,不但药品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低价药仍然可能降价死。从根本上来说,安徽模式并未改变目前医疗卫生体制。 上海基药招标能否复制全国? 上海的做法与安徽形成了强烈反差。 6月8日,上海公布了第二批基药中标名单,成批国内大型企业包括外资药企品种赫然在目。而之前其他省份基本药物中标榜上只是零星出现过外企的身影。对于上海模式,来自企业的声音多是利大于弊。 据悉,具体评标方面,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总分100分,价格分仅占30分,质量被放在优先的位置。更重要的是,要求投标报价不得低于企业的合理成本,低价品种只填报上海市物价局确认的现行最高零售价,试图达到从根本上规避了唯低价是取的恶性竞争。 业内人士分析,上海模式或将成为基药招标较成功的模式之一。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上海模式之所以在上海可行,是因为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高,而在国内更多地区,如此大的社保支付成本,恐怕难以实现。 有地方保护之嫌 此外,也有非上海的药企指出,上海模式有地方保护主义之嫌。 据某外地药企透露,上海基药招标分为非基层医疗机构中标和全市(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以60片复方丹参片为例,上海雷允上以6.26元在全市(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中标,从中标价格及中标区域分析,其它中标企业根本无法与雷允上争夺上海市场。 对比 安徽模式 采用双信封评标模式,药企须通过第一轮技术标评审(根据包括质量类型、生产规模、销售额、行业排名、市场信誉、不良记录情况等相关指标来实行百分制评标),方可进入第二轮商务标比价。 安徽省计划基药采购总额高达388亿元,然而自去年9月启动第二轮基药省级招标以来,到今年4月1日,安徽全省实际采购才4.45亿元,仅完成参考采购额的1.14%。 全国100强制药企业在安徽省仅249个品规中标,占中标品规总数的28.85%。中标的863个品规,单价1元以下的占20.9%,5元以下的占66.9%,10元以下的占82%。 上海模式 进行分类评审,对中国专利药品、国家级优质中成药品、国家发改委单独定价的药品及GMP认证企业生产的药品进行分类评审。 采用了定量综合评价,评标要素由质量、信誉与服务、价格三方面组成。总分100分,价格分仅占30分,质量被放在优先的位置。此次目录涉及合资、外资药数量至少达60多个品种、150多个品规,涵盖相关外资药企近30家。(江华)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