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5月31日讯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病症,人口老龄化程度越高,患病人数越多。我国是老年人口绝对数量最多的国家,现有骨质疏松症患者约9000万人,占总人口的7.1%。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21亿人,那时全世界一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将发生在亚洲,绝大部分在我国。这个数据不得不引起国人的注意。 西方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从其命名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此学名,但数千年来已有类似的临床描写和治疗经验方剂。中医把骨质疏松症归属骨痿、骨枯、骨痹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为肾虚及脾虚,故针对病机而采用补肾壮骨、益气健脾的治疗法则。中医药治疗除了能延缓疾病发展速度,更能从疾病本身上辨证论治,从而标本兼治,有其特殊意义。 医院终端中成药用量递增 根据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广州标点医药信息有限公司中国中成药与西药医院用药监测分析系统(以下简称HDM系统)数据显示,在北京、成都、广州、哈尔滨、南京、沈阳、西安、郑州、重庆9大城市(以下简称9大城市)中,2007年至2010年骨质疏松类中成药的采购规模逐年递增(见图1),年平均增长率为27%,高于9大城市医院终端采购所有中成药的平均增长水平(22%),处于快速增长阶段。 尤其是2008年10月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和中国康健促进基金会联合发布《骨质疏松防治中国白皮书》,提高了国民对骨质疏松症危害的认识,再加上政府对骨质疏松类药中成药的报销鼓励政策,如2008年把仙灵骨葆胶囊(片)、骨疏康胶囊(颗粒)以补肾强骨之由列入国家医保目录,这些因素均对2008年骨质疏松类中成药销量的快速增长功不可没。 相比2008年强劲的增长态势,2009年骨质疏松类中成药的增长幅度似乎没那么给力,略显疲态。不过,由于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加之我国国民经济也在快速增长,使人民有条件对生活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势必导致骨质疏松类药物的需求也随之增长。从2010年骨质疏松类中成药销量增长率的回升来看,骨质疏松类中成药市场还将继续扩容,市场潜力不可小视。 北京采购遥遥领先 从图2可以看到,9大城市医院终端骨质疏松类中成药的采购金额均呈增长趋势。 从采购规模来看,最大的是北京市,这与患者教育有关。资料显示,北京是最早对骨质疏松症的危害进行宣传的城市,这使得更多的患者关注到骨质疏松症,及时就医。再有,目前北京骨质疏松的诊疗设备较全国其他城市都要先进,早期患者得到确诊并提早治疗的机会也更大。 但从采购增长率来看,增长最快的则是沈阳,年均增长率为106%,这可能与骨质疏松类中成药进入这个市场比较晚,后劲比较足有关。预计其今年还将会保持这种良好的态势。 中成药品牌三足鼎立 骨质疏松类中成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94年国家首次批准仙灵骨葆胶囊为其适应症药物,经过17年的发展,目前骨质疏松类中成药品种数量仍极少。HDM系统数据显示,9大城市医院终端采购的品种不过10余个,除肾骨胶囊有4个厂家生产,其他均为独家产品。 2010年,9大城市医院终端骨质疏松药市场前3位产品总的市场份额(CR3)达到75%,市场集中度极高。其中,陕西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天格胶囊以35%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其次是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的仙灵骨葆胶囊,市场份额为21%;紧跟其后的,是占有19%市场份额的北京岐黄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强骨胶囊。 值得关注的是金天格胶囊迅猛增长,在2007~2010年这4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131%。金天格胶囊从2005年正式投入市场,已经度过市场培育期,进入快速增长期,由图3可见,其从2009年开始市场份额超越仙灵骨葆胶囊后,在骨质疏松类中成药市场一直处于领军地位。 金天格胶囊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工虎骨粉,用人工虎骨粉取代传统虎骨,疗效显著,对于改善患者骨密度,缓解腰背疼痛、腰膝酸软、下肢酸痛等效果明显。这是继人工麝香研制成功之后,我国在野生动物人工代用品研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因此,2003年6月人工虎骨粉及金天格胶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专利保护期限20年,并且人工虎骨粉处方及工艺被认定为国家级绝密。同时,金天格胶囊作为一类新药也被收入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乙类药品目录。对于拿到双重王牌的金天格胶囊来说,未来的道路会更加光明。 对于2010年占21%市场份额的仙灵骨葆胶囊而言,虽然这4年间销量一直在增长,但是面对金天格胶囊的强大攻势,市场份额正在逐年缩小。同时,它还受到同样进入医保目录的强骨胶囊的冲击,市场前景堪忧。由于现在医改状况尚未明朗,对于进入基药目录的仙灵骨葆胶囊同样是一种考验。不过,对比2004版国家医保目录,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已将仙灵骨葆胶囊从医保乙类升为甲类,可见其仍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作者:彭淑朵)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