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律学会主任委员郭继鸿在14日开幕的第二十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对记者表示,我国心律失常的诊治与治疗领域正在更加快速、更加积极主动、更加严谨扎实、更加注重实效的发展之中,并将为国人的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第二十一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主席,郭继鸿指出,随着全社会猝死和心律失常发病率的升高,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规范化及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规范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我国相继制定和发表了几项心律失常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指南和共识,例如今年已发表的有关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两个常用药物的中国专家共识。本届会议还将正式发表“伊布利特临床应用(2010)中国专家共识”。
近年来,我国在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方面发展迅速,起搏器、体内除颤器等抗心律失常植入装置的年增长量为15%—20%,植入量和植入技术在亚太地区已处于领先位置。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射频消融技术与数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也在快速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相继进行了多项多中心大规模循证医学研究,这些结果相继在国内国际发表,引起国际同行高度重视。
据郭继鸿介绍,“中国心律学联盟”将在本届会议上成立。“中国心电数据库”工作也将在会议上进行讨论并启动,预计在明年完成30万-50万例中国人心电数据的入库,弥补国际数据库在这一方面的空白。“这对我国国人的健康以及心律失常诊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意义。”郭继鸿说。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