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植物消亡:一个产业的资源真相 仅仅是巧合,甲型H1N1流感爆发之后的第10天,2009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时间里,CCTV4滚动播报的“预防甲流感中药药方”正在全国范围内流行。 中国人的传统医学思想这次得到了国家的明确政策支持,有业内人士推断,近来紧密出台的关于中医药事业的政策似乎在释放着同一个信号——中药产业集中度将大幅提高。 在这之前,尽管全世界的天然药物市场每年有大约1000亿美元的交易额,中国的中药仅占交易额的3%左右。2008年中药工业收入1972亿元人民币,其中67%的中药企业销售收入低于5000万。 中药产业的产能分散,似乎已经成为中药式微的一个象征。 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中药的科学性仍然存在极大的争议。毕竟推动了工业社会进程的科学体系,其还原论的要求与思辨色彩浓重、严重依赖经验的中医药理论格格不入。但打破这一界限的努力并未停止,以“本草物质组计划”为代表的科研工作者,在药理学上为中药寻找科学依据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些成果在未来,也许将是中药现代化生产的中流砥柱。 然而,我们也因此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获得了政策支持的中药规模化生产将面对着数千年来没有遇到的问题。尽管如今中药制成品的出口量每年都在1亿美元上下,其中原料提取物的比例却在不断提高。也就是说,中国中药产业实际上靠的是出口原料药来维持,真正获得利润的产品分成寥寥无几。这是中药科学研究起步晚、创新实力薄弱的悲哀。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局面决定了中药产业对中草药原料有着庞大需求。 中医中药的理论诞生在地广人稀、生态环境优良的农业社会,而现在迅速崛起的中药产业,正在以工业化社会的胃口,消耗着已经被规模化农业和城市化蚕食无几的自然植物资源。在这个专题里,我们将以“抗病毒”的药材“重楼”为线索,还原这一产业链条里的科学事实,和它背后涉及的资源真相。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