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动荡带来的艺术市场萧条,在有的人看来却是机会。比如上海张江当代艺术馆馆长李旭就认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一些商业性的艺术机构自顾不暇,让非营利的艺术机构有机会做一些大牌艺术家的展览。他还指出,中国非营利的艺术机构太少,所以会市场反应过度:许多展览被取消,展览的画册缩水,北京有的展览居然要收门票等等。 其实,市场反应过度,在艺术市场最火爆的时候也是如此。当年,众人追捧的大腕身价不断刷新,新的画廊与拍卖公司如雨后春笋,形形色色的展览上各色人等摩肩接踵等等,现在看来都是过度反应。如今,随着艺术市场的由盛而衰,市场又出现了另一个极端的过度反应。经历得多了,人们就会看到,反应过度就是市场的本质——市场的本性,就是追涨杀跌的。 因此,许多人在危机造成的萧条中看到的恰恰是机会,比如在李旭这样的非营利性艺术馆馆长看来,那就是资本失语、学术发言的好机会。其实,目前的市场萧条带来的只是商业标准的失灵:许多“当红”的作品身价大幅缩水,使凭借价格判断艺术品价值的人茫然失措,但在美术馆依然活跃的展览中,人们却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多元的价值体系。与此相比,市场的商业标准其实只是一种流行风尚。在中国当前的市场基础、文化氛围与买家群体的文化素质的条件下,那些流行的价格远远不能反映艺术品的真实价值。 不过,李旭还是有他独到的观察,他指出,这与所谓“文化产业”的错误观念有关,把美术馆、博物馆统统划入“文化产业”,这是有问题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文化事业或者创意产业。其中关键是要把文化当作非营利的公益性事业。这是文化艺术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他预期,政府对此会加大投入,因此,未来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会出现新的业态。 令人欣慰的是,在文化事业前景看好的同时,创意产业方面也孕育着新的变化:本版报道的“波特营”就是一个例子,在上海浦东建设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创业板箭在弦上的当下,艺术与产业的结合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可以断言,市场的过度反应只是暂时的现象。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