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龙薯蓣(习称穿山龙、串地龙、穿龙骨、地龙骨、金刚骨)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穿龙薯蓣的根茎,主产于东北、西北、华北、华中地区,其次为河南、甘肃、四川等地,多为野生,少有家种。尤以东北、华北所产质量为上。穿山龙是黑龙江地道药材之一,属传统大宗药材。
每年8月,正是黑龙江野生穿山龙产新采挖的旺季,采挖期历时1个月左右,9月初基本结束。2003年春夏两季正值穿山龙生长发育的关键季节,但黑龙江产区连续大旱100余天,不但产量较正常年份减少30%左右,而且质量较差,其根茎所含薯蓣皂甙等多种成分均较往年降低许多,产量估算有2000吨左右,2004年,黑龙江各产区基本是风调雨顺,产量较2003年增加30%左右,达到2600~2700吨左右,较2003年增加了约600~700吨左右。
在黑龙江,野生穿山龙主要产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太平岭、完达山等6个山脉,产区面积约占全省产区总面积46万平方米的45%左右,约为20.7万平方米。这些产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地貌特征,完全适宜穿山龙生长。黑龙江野生穿山龙的蕴藏量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同其他中药材一样,是十分丰富的,在我国的诸多产区是较多的一个省份,其蕴藏总量据有关专家保守估算约为20多万吨左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近5年以来,在利益的驱动下,产区的农民、林场与农场的职工以及附近的闲散人员,成群结队,手拿锹镐进山进行掠夺式的滥采滥挖,掘地三尺,不但把已成熟的全部挖出来,甚至把幼茎乃至种株也统统挖净挖绝,导致产量急剧下降,产区的近山已基本挖绝,远山路遥尚有部分蕴藏量,据估算年产量不足2万吨。
采挖野生药材是黑龙江产区群众的一个致富项目,特别是近几年,由于穿山龙价格上涨,极大地刺激了群众滥采滥挖,药农提前一个多月进入产区,将成熟和未成熟的统统挖出来,导致穿山龙大面积绝迹,2003~2004年2年的过度采挖,使今年穿山龙生产年度的产量锐减,有关部门估算减幅在50%左右。
我国许多药厂、药材公司、药材市场、医院等大户,深知黑龙江所产穿山龙的内在质量优于关内各省,所以每当产新前都派人去产区了解产量状况,探盘问价,大多数用户都采取设收购点、委托供销社和当地药材公司代收、预付部分定金等办法大量收购,惟恐收不到手。今年,哈尔滨、天津、北京、广州、西安、重庆、武汉、深圳等20多家大型制药集团,在获得黑龙江有关药监部门发放的《野生药材收购许可证》后,迅即派出得力的采购人员分赴黑龙江产区,一手货、一手钱,尽数收购;全国各大药材市场近百名持证药商也马不停蹄地奔赴产区与大型药厂争购,一时,穿山龙竟成了“香饽饽”。“物以稀为贵”,由于今年产量较上年减少1000多吨,而各地库存数量又明显下降,市场供应缺口加大,拉升收购价与市场价稳中趋升,居高不下。据笔者考察的几个产区的收购价格都显示,一级鲜品(条茎粗、水份少、无杂质、条茎整齐)收购价5元,二级品4元左右,三级品3~3.5元左右,三个等级鲜品的收购价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0.5元。据悉,目前产区的产销现状是:销势活跃,产销两旺,产不足需,价格上涨。
穿山龙的后市怎样?价格是涨,还是跌?产新后许多药商和药农都在关注。穿山龙后市究竟走向何方?笔者认为,后市将持续走强。另据笔者了解,目前穿山龙的社会存量大大下降,各地药市库存已十分薄弱,后市难以为继。上述利好因素就是最大的商机,为穿山龙顺利投交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从目前来看,市场人气旺盛,销势活跃,销量上升,价格稳中趋升。但市场不是挡风避浪的港湾,而是行驶在惊涛骇浪、起伏跌宕的大海之中,让人难以驾驭的航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已趋白热化,谁也不是“神仙和皇帝”,谁也主宰不了市场,最终只能由市场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穿山龙后市究竟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