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政协报报道,多年来,中医院校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但中医院校教育的缺陷也日益显现——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传统中医药特色不明显,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医教分家,临床实习走马观花……以致许多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医文化底蕴薄弱、经典学习重视不足、辨证施治水平较低、临床动手能力较差等现象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打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鲜明传统特色的中医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特色化、多样化已成为目前中医人才培养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中医教育包括培养方向和培养目的两个方面,二者又始终围绕社会需求而进行调整。因此,社会需求的多层次、多规格性,也就决定了培养目标的多样化。
首先,高等中医教育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多层次多规格的特点。从学历层次上看,学士、硕士、博士都要包括;从专业结构上看,要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全科中医三大主干专业和传统型、外向型、边缘型中医以及中医其他人才等4种外围专业;从人才类型上看,至少应有面向二级甲等以上医院的本科中西医结合人才、面向社区和农村的全科中医人才、保持中医特色和“原始基因”的传统型中医人才等等。
其次,高等中医教育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科学。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从中医的自身特点出发,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一是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着眼于历史的发展和中医学术的传承;二是从整个科学及其发展的视角,从生命科学本身规律来审视中医,进而充实培养目标内涵。
最后,高等中医教育还要突出中医教育特色。中医学从远古到现代,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与西医学相对单一的医学范式的不同,要求中医教育的特色也不同。因此,不了解、不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不可能认可和接受中医学,中医教育必须注重中医自身规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医培养目标必须锁定“培育中医传统文化根基”这一内核,才能培养出具有“中医思维方式”的人才;留住中医的“原始基因”,才能真正培养出临床疗效卓著的中医名家。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