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得知,多年前曾经跟随姜伟一直做市场的大区经理们将要再次聚集在飞龙集团旗下,随他一同推广“人性殿堂”,以此产品挑战百度和阿里巴巴。姜伟说:我要给世人一个新飞龙,做一个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上产品
姜伟的“总裁自省二十大失误”,有着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镜子。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姜伟所思考和奉献的“自省二十大失误”,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所评价的:姜伟留给中国企业的二十大失误,比他所贡献的保健品“延生护宝液”的几十亿财富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随着郑筱萸事件的尘埃落定,一直沉寂的姜伟再次成为媒体和业内人士追逐的焦点,这一切都缘于姜伟与郑筱萸的较量和对抗。
然而,这种较量和对抗一拖就是8年。今年1月郑筱萸东窗事发之后,姜伟以他自己独有的方式把“郑筱萸”3字给注册成了灭鼠药商标。当记者采访姜伟是如何想到把郑筱萸注册成商标时,姜伟说:“我就是想让世人知道什么是知识产权。”此前,在医药界几乎无人不晓,姜伟视郑筱萸为中医制药企业的罪人,曾就“伟哥”开泰胶囊事件状告郑筱萸,此事件用姜伟的话来说,不仅仅使“飞龙”少挣了10个亿,更重要的是使飞龙丢掉了庞大的市场。此后,虽然姜伟的官司赢了,但沈阳飞龙集团却始终处于艰难跋涉阶段。
也就是在当时,一些记者采访他谈到目前的沈阳飞龙集团现状时,姜伟透露,沈阳飞龙集团将进入全新的发展领域,正在倾力研发打造网络计划———“人性殿堂”。此间他扬言要打造一个网络文化的帝国,创造一个全新的文化产业商品和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一个服务于现代人网上生活并对互联网具有革命性的产品。他给媒体描述的“产品”几乎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有些“云山雾罩”,有人说几年不见的姜伟多少有些“癫狂”。
日前,记者在北京参加了一个由科技部搞的论坛上见到了沈阳飞龙集团董事长姜伟,论坛后他将飞往上海和深圳,说是见他10年前的老部下。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多年前曾经跟随姜伟一直做市场的大区经理们将要再次聚集在飞龙集团旗下,随他一同推广“人性殿堂”,以此产品挑战百度和阿里巴巴,将用3到5年的时间撼动goog le的霸主地位。姜伟说:“我要给世人一个新飞龙,做一个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网上产品。”
飞龙集团北京分公司的岳经理对记者说:只要姜总有好的产品、有好的市场前景,他大旗一挥,飞龙做市场的本领是无往不胜。
“卧薪尝胆”再战江湖
自1999年4月14日沈阳飞龙集团“伟哥”开泰胶囊事件之后,姜伟是有意远离媒体的追踪,曾经叱咤风云的姜伟几乎把他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与药监局的官司中。他曾风趣地说:我宁可做秋菊,就是要讨个说法,要不我无法面对任何人。而2002年后,用姜伟自己的话说:官司赢了,但姜伟没了。
蛰伏8年的姜伟显然是在“卧薪尝胆”。
10月12日,姜伟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他见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已是市场中的老战士了。”很显然,这位在中国市场中驰骋还不到20年的民营企业家,却有着很多民营企业不曾有过的沧桑,而姜伟作为上世纪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民营科技企业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中所留下的历史“刻度”,可以说是中国民营企业很多问题中都绕不过去的“人物”。
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沈阳飞龙的产品,开创了中国保健品市场,使得这个市场成为当时最活跃的市场,之后才有了巨人、三株等保健品企业,可以说中国有一批民营企业是从保健品市场中获得原始资本积累的。因为当时很多民营企业是没有办法进入制药领域的,而作为研究中医中药的科技人员姜伟,当年下海,正是看到这其中广阔的市场空间。当年沈阳飞龙的产品在中国保健品市场中可称得上是独领风骚。姜伟一时成为中国保健品市场“叱咤风云”的人物。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中期,刚刚40岁的姜伟,是民营科技企业中觉悟最早的一批人,跑到香港资本市场中寻求上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民营企业家,他要实现的是把飞龙集团转变成一家公众公司,从而实现做大企业的理想。然而他在香港资本市场中不但无功而返,还损失了上千万元,但在姜伟看来他得到的是如何重新对现代企业的再认识,先把企业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才是根本。
之后,充满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姜伟,要实现企业再造。在飞龙他搞全面的整顿和学习,他亲自上阵,写反思文章,对自己的企业进行批判式的改造。而把企业停下来整改,这在中国民营企业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在这其间,姜伟在飞龙集团的所作所为,被《中国企业家》杂志挖掘为“总裁自省二十大失误”。与此同时,巨人集团史玉柱溃败珠海,据说,当时的史玉柱是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好多天不出来。而姜伟和他的高管层没白天没黑夜的在开会,把企业存在的问题揭的是“体无完肤”。
《中国企业家》杂志正是抓住了当时中国保健品市场中这两颗最耀眼的民营科技企业———飞龙和巨人的软肋———进行深入地剖析,从而在中国那一时期“制造”了研究企业失败的热潮。而飞龙和巨人一时成为企业研究失败的“经典案例”。但他曾在企业中有句名言:“不再造,毋宁死。”所以姜伟全然不把社会上对飞龙和他本人怎么看有多么重要,他要的是能走向未来的企业。
而正是姜伟的“总裁自省二十大失误”,有着中国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成为中国企业的一面镜子。在中国民营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姜伟所思考和奉献的“自省二十大失误”,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贡献是巨大的,正如所评价的:姜伟留给中国企业的二十大失误,比他所贡献的保健品“延生护宝液”的几十亿财富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寻求企业再造的姜伟,始终希望飞龙贡献给市场的产品是一个能影响世界的产品,是一个能使中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产品。正是在这样一个希望之中,飞龙集团不断地在新产品开发上做文章,也就是在此时,一个美国产的蓝色药片,把中国的医药市场搞得“沸沸扬扬”。而善于捕捉市场机遇的姜伟深知产品营销其关键是对市场的把握和判断。由此,他把研制多年的“伟哥”开泰胶囊投放市场。他深知这一产品将会给企业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市场,但同时也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但这个不确定性是什么?会怎样?他
自己也有些在“云里雾里”。但市场逼着他必须先抢占市场,这就有了在“伟哥”开泰胶囊投放市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就遭到药监局最严厉的制裁。记者在采访姜伟时,姜伟透露,当时姜伟已找到郑筱萸,虽然姜伟早就在医药界对郑筱萸有所耳闻,“此人在药监局很霸道”,但姜伟当时一心想的是,必须要和药监局的领导把一些情况说清楚,而姜伟见到郑筱萸后,郑筱萸说:小伟你早不找我呢,事情都闹到这种地步才来找我。当时的姜伟只能苦笑面对,但他已感到,自己的说明将是无济于事。事后,业内很多人都说姜伟太知识分子了,像这样的工作应该早做,而姜伟仍是坚持“我是做药的,搞研发的,我没事找他郑筱萸干什么,更何况人家和我没关系也不会理我呀。”
正是这样,为了讨说法的姜伟,状告了药监局,他宁愿把自己逼到绝路上。可以说是超出所有人的想象,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一家民营制药企业告国家药监局的官司竟然赢了。法院最后判定:把“伟哥”开泰胶囊定为劣药是错误的。强加于飞龙产品的“劣药”帽子被摘掉了,可一年多始终处于煎熬和痛苦中的姜伟能向谁去诉说呢?姜伟说:“当时法院宣判结果出来后,我真想大哭一场,可我没有哭的对象,只是那天晚上和几个飞龙的朋友在北京的一家小酒馆里痛痛快快地大喝了一次,那天我真的喝多了。我要的就是一个说法。”
经过“伟哥”开泰胶囊事件的这场折腾,姜伟一度想退出江湖,飞龙企业内部的事他几乎不管了,他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足不出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除了看书就是睡觉,他把多年翻看的毛选和易经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姜伟自己的话:我这学中医的人可能就是有寻根的毛病。尤其是对周易的研究,打通了他多年对中医与人、企业与社会、经济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明等等方面的思考。他闭门3个月读书,然后带上所看的书去各地找一些与他生意毫不相干的人去交流,而且交流的话题主要是哲学和文化、中医和人的关系等等。他一度处于“癫狂”状态,使得很多人不解。企业的事他不管了,生意上的事仿佛和他无关,企业的产品和市场的变化他都全权交代给副手,他游离飞龙之外,仿佛逍遥起来。
有的好朋友劝他:你姜伟不是让药监局打傻了吧?谁都从市场中大把大把地捞钱,你竟搞些没边的什么文化上去了,那能给你带来什么效益?
姜伟只憨笑。还有人劝他,把飞龙的名字改了吧,学学史玉柱,不再用巨人集团的名称,使企业重新翻身。姜伟说:飞龙就是飞龙,史玉柱能咸鱼翻身,但飞龙的姜伟从来就没趴下,只是在水深和水浅处而已。
不能不碰的另一根神经
在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一个是被行业内称为“姜老大”的姜伟,另一个就是史玉柱,两人都谱写过中国保健品产业的辉煌,又都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冬天。
姜伟从香港上市无功而返,史玉柱巨人“倒塌”,这两个当时被称为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两个倒霉蛋”,寻求东山再起的时间都差不多。史玉柱所要靠的翻盘筹码是“脑白金”,史玉柱计划用5年的时间重新回到市场的霸主地位,然而史玉柱只用了3年,并在2001年还还清了债务。
现在来仔细地分析姜伟和史玉柱在上世纪末力求东山再起时的所作所为,确实很值得玩味。史玉柱实行“脑白金”计划是在1998年前后,而姜伟在马不停蹄地推“开泰胶囊”进入市场的时间也是在1998年。有一点应该说两人相同的,那就是两人都应该说是市场营销策划和广告战略布局高手。也就在姜伟整夜与他的营销团队苦于没有可刺激的方案时,“伟哥”概念在热炒。同等功效的产品,一个是即将进入中国市场的洋货,一个是中国中医药支撑的保健品,姜伟就是想与洋药PK。应该说“伟哥”开泰胶囊在寻求进入市场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是非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