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隆顺榕,人们首先感到的是厚重的历史,作为“卫药”的优秀代表,它不仅传承了中华中医药济世救人的精神,而且沉淀了老字号商业文化所特有的商道。日前,在国家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名单中,“隆顺榕”以高额无形资产评估价值名列天津药品老字号前茅。在天津药品老字号中,隆顺榕以“选材地道、配制精良、工艺先进、疗效确切、功效卓著”不仅成为国内同类中药中的佼佼者,更成为广大患者心中的“定心丸”。一百七十多年的文化积淀,蕴藏着企业不断发展的源泉,隆顺榕以“做中药精品,创国粹名牌”为企业使命,凭借卓越的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在中药现代化的征途上,在卫药文化海洋中激浪远航,走出海河,走向世界。
恢复老字号
依托自主品牌创新
2003年5月,中新药业天津中药制药厂正式恢复了具有一百七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隆顺榕”,其产品商标也注册为“隆顺榕”。 “恢复老字号不仅使企业告别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简单编号,”中新药业总经理兼隆顺榕制药厂厂长刘文伟说,“更重要的是使企业有了品牌文化的支撑点,在历史的传承中清晰了定位,也找到了企业创新的新思路。以此为契机走上品牌发展的康庄大道。”
“企业要想形成自主品牌,朝着更高的目标发展,就一定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破不立,有舍才能有得。”刘文伟介绍说,在恢复老字号之初,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认为老名字也有几十年的历史,有一定知名度,担心换名后是否真能带动企业的发展,扭转局势。
而隆顺榕负责人之所以有“改弦更张”的魄力和自信,源于对市场冷静的分析,“首先,天津中药制药厂这个名字专属性不强,全国有类似名称的企业很多,缺少品牌意识、企业文化,也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其次,医药业品种多、门类全,同种产品有很多企业在生产,导致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
目前尽管中国有大大小小5000多家医药企业,2005年销售额加起来只有400多亿美元,而美国辉瑞公司一家企业同年的销售额就超过了中国所有医药企业的销售总额。放眼国内市场,一种药物往往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价格战不可避免。隆顺榕人认识到:“企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除了在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上不断进行价值提升,最重要的就是要依托自主品牌创新。”
“形成自主品牌,真正恢复老字号并不是简单地挂牌匾、换商标,而是要把老字号的品牌在市场打响,打入消费者心中。”刘文伟说,为此隆顺榕制定了宣传老字号产品和文化,为恢复老字号造势的一套品牌与营销结合的双重战略。自2002年年底到2003年5月更名前,经过精心准备,从发现隆顺榕老牌匾讲起,讲隆顺榕老字号的历史兴衰故事,连续在报上发了二十几篇报道。使隆顺榕恢复老字号的整个过程始终得到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隆顺榕恢复老字号获得成功,可谓“水到渠成”。
此外,隆顺榕还以公益活动为载体,弘扬企业理念,塑造企业形象。在非典期间向救助中心、老人院、福利院、SOS村弱势群体赠药,捐赠贫困小学,资助孤寡老人等等。传承老字号“济世寿人,泽及四方”的企业文化。“这样做不仅为社会尽力,为品牌加分,也让消费者感受到老字号制药厂的传统和理念。提高了我们隆顺榕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刘文伟介绍说,非典期间隆顺榕为了宣传非典知识和事迹,与报社联合推出了隆顺榕以德防病厚德载物的20个经典报道。不仅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隆顺榕的品牌也深入人心。
通过“品牌推产品、产品促品牌”的全新品牌战略进入市场,隆顺榕的品牌知名度迅速上升,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企业成功地运用了以品牌为先导的经营战略,原有的技术优势与品牌创新相得益彰,迅速征服了市场。2006年隆顺榕品牌便跻身“首届中华老字号品牌价值百强榜”,并在天津老字号中排名第五,品牌价值达到一亿七千五百万元,与第四名仅差一千万元,当时同时上榜的天津达仁堂恢复老字号二十多年了,而那时隆顺榕刚刚恢复老字号三年。
隆顺榕还进一步发掘了老字号的历史感、厚重感、文化积淀,展示老字号的内涵。路过中山路上的隆顺榕卫药文化墙,每个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隆顺榕作为一家老字号的文化和历史,在欣赏书法篆刻绘画中体味百年老号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发展。
做卫药精品
发扬光大卫药文化
何谓卫药?正如武术有南拳北腿之别,中药也分流派,其中就有“京卫通派”一脉。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孕育了中药不同的流派特色。天津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苏津津认为:“卫药不同于其他是由天津独特的地域文化决定的,天津是由漕运起家,临近港口;自古以来就是各种货品的集散地,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自然形成这个地区的人比较喜欢简单快捷的药品。这就形成了卫药组方丰富、见效快、敢于创新、不拘泥古方的鲜明风格。而这一点正好符合现代人的需求,也更有利于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天津的卫药是一个有着独特理念和丰富实践的中药流派,在很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说起卫药刘文伟充满自豪。他介绍说,卫药深深植根于天津这片土地,在中医医药史上创造了很多第一。研制出了中国第一个中成药片剂——银翘解毒片;中国第一个中成药酊剂——藿香正气水;中国第一个中药颗粒剂——当归四逆汤;中国第一个中药针剂——蟾立苏针剂等多种中药新剂型。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药现代化是从剂型改革开始的,而变丸散膏丹为新剂型全部诞生在天津。
“隆顺榕是卫药文化传承者之一,我们有责任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卫药文化。为卫药发展建立一个有效的平台,使卫药文化发扬光大,使卫药走出海河、走向海洋”,刘文伟认为这样做不仅可以保护卫药文化,也会带领天津的中药企业迈上新的台阶。据了解,隆顺榕正在向有关部门申报隆顺榕为中国剂型改革的发源地。隆顺榕的中药制剂技术已经成功申报天津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隆顺榕将联合津门众多老字号中药企业积极争取把卫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想使卫药重新屹立,发扬光大,就要从卫药理论研究入手,以此带动卫药实践的发展。据记者了解,一方面,天津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已经专门设立软课题作卫药体系研究。隆顺榕作为卫药的传承者与天津中医药大学联合打造卫药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正在评选十大精品卫药,为卫药全国发力打基础。
隆顺榕致力于振兴卫药文化的同时,也在思索自身的发展问题和差距,如何在医药市场同质化严重、规范性不强的大气候下,找到自己的发展坐标。
“企业要想在惨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确立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而这也就是企业的根本坐标”,刘文伟谈到,“我们隆顺榕就是要做卫药精品。在这片领域中开创自己的蓝海。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010年世界各国Ⅱ型糖尿病患者将达到2.39亿人。在我国,2002年已有4000万糖尿病患者。如此庞大的市场,中药产品没有领袖品牌。隆顺榕在冷静地分析市场后,看到了在降糖方面有效的中药较少,隆顺榕决定以降糖药作为企业的主攻蓝海的突破口”。在降糖药物治疗领域,隆顺榕已经掌握了国内两个比较好的前沿性的降糖项目。一个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中药胰岛素增敏剂。另一个是南大生命科学院的中药糖苷酶抑制剂。
隆顺榕的竞争力战略不仅体现在新品的研发上,强大的成果转化能力保证了技术优势可以变为生产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在承继传统、遵循古训的基础上,老字号通过技术改造步入了中药现代化的快车道。在中新药业滨海新区现代中药产业园,符合欧盟GMP认证标准的生产环境里,隆顺榕拥有12亿片/年片剂、1500万支/年酊剂的产能储备。水性薄膜包衣技术、干法制粒及全粉压片技术、低温逆流提取技术,这些都是中药制剂的领先技术。堪称世界一流技术的德国干法压粒机、全粉压片机、全自动包装生产线也是在中药制剂行业首次应用。它意味着迅速实现的规模化生产可以保证企业市场开拓能力的最大化。
引进一流人才
整合内部结构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隆顺榕170年一路走来离不开人才支撑,并曾在引入人才方面开创中药制药史先河。在隆顺榕工作了几十年的老职工崔建华回忆道,“1952年隆顺榕在全国首家成立中成药研究机构及全国第一个中药提炼部,并引进中药界有史以来的第一位留洋博士田绍麟药师加盟。田药师利用西方先进的制剂技术,进行中药现代化剂型的研究并汇集此后陆续到来的张克让、王药禹、甄汉臣等几位药师,创制出10个中药新剂型,300多个品种,其中包括最著名的银翘解毒片及藿香正气水”。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运转是在人的控制之下进行,决策力、执行力反映了操控者的能力和智慧。作为中新药业集团总经理兼隆顺榕制药厂厂长的刘文伟洞察到老字号面临诸多共同的问题,深刻地反省道:“我们经营理念落伍、视野狭窄,企业发展习惯于纵向和自己过去对比,缺乏与先进企业间横向对比。现在差距越来越大;企业管理不够系统、欠规范,这方面尤其需要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对外部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差,反应速度慢等。为了加快追赶先进企业,我们急需引入一流的职业经理人来激活企业,将原有散落的闪光‘珍珠’系统地串成一条规范完美的管理‘项链’。”所以,中新药业新一届领导班子作出了“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保证”的决策。
天津科技大学副教授苏津津认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建立在不同环节、不同层次的全方位基础之上,人员的岗位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按合理的比例进行梯度配置,特别是在老字号企业发展中,合理的人才梯队造就老字号青春永驻”。
在高端管理人才方面,中新药业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思路是通过招贤纳士借助外脑,汇聚大批国内一流精英。刘文伟介绍,“中新药业引入了一位全国顶尖营销人才——严新文,他曾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打造成年赢利上亿元的企业。中新药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也在诚招精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