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荆楚网消息,4名医生扮成患者,分别到8家医院看感冒,结果发现,有的医生热情问诊,有的医生视若无人;有的医生仔细检查,有的医生草率开单;有的医生大笔一挥就是一张大处方,有的医生一再解释为何要让患者打吊针……
“真没想到,平时漫不经心的一些小细节,竟给患者就医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和不快。”体验的医生们说。
“患者”:武昌区惠民医院医生余志宏、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彭鹏、武汉市第七医院肝病科医生王广丽、武昌区卫生局工作人员李双进。老余和小彭扮成父子俩,小王和小李扮成姐弟俩。
求诊症状:“咽痛、头痛”等感冒症状。
求诊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省直机关门诊、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沙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华路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惠民医院、杨园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鹤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导医遥指看病处,问诊好似进迷宫
场景1:26日上午10时,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导医台前站着的3位医务人员正在聊天。“患者弟弟”小李上前问路,其中一人向右指了指说:去内科。“患者”小王和“弟弟”小李找到所指地点,门口写的却是“第一全科诊室”。
导医人员所说的内科在哪里呢?返回导医台询问才得知,“第一全科诊室”就是所谓的内科。
感受:导医人员回答漫不经心,让人摸不着边际,但是又害怕惹恼他们,到时看病开药给小鞋穿。患者真可谓“敢怒不敢言”。
场景2:26日上午10时30分,省直机关门诊内,“患者”老余真有点累了。从门诊到住院大楼有一条50米的走道。医生让患者去抽血,老余从门诊走到住院病房3楼。拿到检验报告后,老余走回门诊;医生开药后,老余从门诊走到住院部划价,划价后发现价格太高,返回门诊要求重新开药,然后再划价拿药,如果要打针,还得回门诊2楼。
看个感冒花了1个小时,其中不少时间花在走路上。
感受:真是累啊!不生病的人来回走6趟50米,都不轻松。若是一个发着高烧或疼痛发作的患者,怎么受得了这种罪。
专家点评:治病从患者进门诊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导医也是整个医疗活动的一部分,患者一进门就能接受到全面、细致、温馨的服务,心情上的满意、愉悦也会促进疾病的康复。医院设置是方便患者就医的一个重要环节,不合理的医院布局,给患者看病带来了很多麻烦,医院应该本着人性化的管理原则,对医院设置进行调整,节省就医时间。
小感冒遭遇百元大处方,两家医院相差10倍多
场景1:26日上午10时48分,某二甲中药房前,“患者”小彭看着划价单,无奈地摇着头。穿心莲片2盒、清热解毒胶囊3盒等药品,共138元。普通的一个咽喉痛,就要上百元。11时40分,同样的“患者”同样的病,南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开出的药只有11.6元。
感受:看同样的病,两家医院的价格竟然相差10倍多,而且穿心莲片和清热解毒胶囊疗效差不多,开一种应该够了呀!这么宰人的医院,今后谁还敢去看。
场景2:26日上午11:40,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诊室内,医生刚问“怎么不好”,就提起笔来写处方,说:“输点液吧”。患者询问是否可以不打吊针,医生反复强调“输液要来得快一些”。结果这一单开下来,要花143元。
感受:问诊还没正式开始,就要患者掏钱输液,医生的职责到底是看病,还是负责给患者开药单?
专家点评:虽然医政部门和医院一直都在整治大处方,但仍然屡禁不止。医生开单时,一定要知道自己手中的笔意味着患者的血汗钱。医生开大处方,除了给患者增添经济上的负担以外,对患者的健康也不利,而且药吃不完,为安全用药也埋下隐患。
通告领导要暗访,好脸到底给谁看
场景1:26日上午10:30,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患者”小王要求输液,医生让她去采血化验。然而,小王发现,采血窗口正对着大、小便取样室。
感受:采血点和采便点设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厕所门前采血,感觉不卫生。
场景2:在白沙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将体温计从套子里直接取出让患者测量体温。患者问为什么不消毒时,医生回答:现在体温计都不是口含的,不会交叉感染。
感受:在腋窝下量体温,虽然基本不会通过温度计交叉感染疾病,但是夏天胳肢窝里易出汗,一支温度计你量我量大家量,每个人要用5分钟,也许前一个人还有狐臭!
专家点评:一些小医院,医疗行为不够规范,操作上也不符合卫生要求。然而就是这些小细节,决定了整个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也是医院能否赢得患者信任的重要筹码。
场景1:26日上午10时30分,某二甲内科诊室内,医生正在看报纸。患者在桌旁的凳子上坐下,医生一脸严肃,用右手食指点了点病历封皮姓名处,以此示意患者填写姓名;写完了姓名,医生点了点“年龄”一栏,当“患者”询问是否需要填写药物过敏史时,医生终于说了两个字:当然。
感受:用肢体语言“指挥”患者,让人感觉医生对自己非常不尊重。当时的感受就是“难道我就这么遭你讨厌,你连话都懒得跟我说吗?”
场景2:“热烈欢迎各级领导莅临我中心检查指导工作!”走进杨园街第二社区服务中心的大厅,液晶显示屏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而当小王走进大厅旁的诊室,墙壁上挂着的通知却让人哑然失笑:“近段时间市领导要明查暗访,请大家注意态度!”
感受:原来,医生“端正态度”是给领导看的啊,看来我们这些患者要看医生的好脸色,还得遇上领导视察。
专家点评:医生对患者的“生、冷、硬”,是患者对医生产生抵触情绪的重要根源。人与人的交往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医生想赢得患者的信任,就应该用真情和热情感化患者。
找问题挑毛病是为了更好地整改
“作为一名医生,我认为应该多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想一想……”昨日上午,武昌区卫生局组织辖区17家医疗单位的负责人及医护人员代表,针对“就医体验”中发现的问题召开座谈会,制定整改措施。
武昌区卫生局白莲升局长说:找问题挑毛病是为了更好地整改,通过体验活动发现,大部分医疗机构都能够为患者着想,不开大处方,切实减轻了病人负担,服务设施也在逐步加强和完善,但对于导医台成摆设、医护人员边看报纸边工作、看病开大处方、医院科室设置不合理等不足,更急需改正。
“以前我们大多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的是医院的难处,医生的压力和困难,通过换位体验才发现,医患纠纷常常发生,很多是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起的。”一名医院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
结合此次体验活动,武昌区卫生局要求全区各医疗单位力争做到四个“到位”:对患者病情问到位,从患者进门,到医生接诊、患者接受治疗,医务人员要主动询问,详细了解病人病情;对患者的病情要查到位,不能问两句看两下就开处方,避免误诊漏诊;替患者想到位,多站在患者角度,多换位思考,从而做好对患者的服务;对患者的病要治到位,做好对患者治疗期间的观察以及跟踪管理,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做好上门服务。
武汉第七医院医政科科长严佑琴深有感触地说,任何一个医生都应该时时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一个患者,我希望医生怎样对我。这样得出的答案,应当永远成为医务人员的行医准则。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