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著名学刊《自然·医学》发表论文后仅4个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裴钢院士研究组就将老年痴呆症研究的部分专利权许可给上海一家企业,双方从现在起将在新靶点研究基础上,加速新药研发。产与研的“接力棒”传递得如此快速顺畅,显示的正是上海逐步建立的新药创制体系效应。
据悉,目前全市国家一类新药已达48个,去年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320亿元。
一支接力队:研发瞄准重大疾病
老百姓常觉得进口药太贵,而国产药又多为仿制。今年下半年,第一个中国人发明的“沙星”类抗感染新药——盐酸安妥沙星有望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进入医院药房。负责中科院重大项目“创新药物研究开发与药物创新体系建设”的陈凯先院士透露,该药药效与当前沙星类药物中最优秀品种——左旋氧氟沙星等大体相当,对某些病菌的抑制作用还更好一些,尤其是该药可做到每日服用仅一次。
围绕当前百姓面临的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糖尿病、病毒性传染病等五大严重疾病,上海重点创制的自主知识产权候选新药,正处于不同研发阶段,仿佛一支接力队。仅上海中科院系统就有抗早老性痴呆药物“希普林”等6个新药正在临床研究;同时,免疫抑制作用药物LLDT-8等6个新药则进入临床前研究。
一场接力跑:产学研联手出好药
糖尿病患者最近有条好消息:上海药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找到一类口服有效、无需注射的小分子激动剂,有望用于治疗Ⅱ型糖尿病、肥胖症及相关代谢性疾病。课题组负责人王明伟研究员介绍,这个“神奇小分子”是经过4年多自主研发、75640次化合物筛选的成果,目前已申请7项国内外发明专利。在这条“长跑路”上,在沪建立的化合物库与筛选中心是关键“两棒”。前者现已拥有10多万个样品,正向百万级存量扩容;与之同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已累计进行上百万次筛选,成为药物研发公共服务平台。
接力赛的后半程,企业加入了产学研接力,一批上海籍的合作研发新药正陆续完成临床并上市,甚至走向海外。上海药物研究所原创、企业产业化成功的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产值有望在近年内突破亿元,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一大品种;同样源于天然成分的创新药物希普林,已获准在欧洲多国进行二期和三期临床,预计两三年后即可批准上市。新药百姓价:机制保障研发动力为鼓励申城更多医药企业投身自主创新,本市多部门联手,已将18个本地企业研发的创新药物列入医保目录,并且还有更多的创新药物等待入围。机制保障,让申城药物研发单位更敢于花血本搞创新。如新药丹参多酚酸盐价格偏高,尽管安全性更好,纯度更高,仍使不少病人犹豫。自从该药进了医保,患者负担减轻,市场认可度顿时提高。该药去年销售额25%来自医保,其中上海地区100%通过医保销售。目前,市现代生物与医药产业办公室正对相关政策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今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大政府采购和首购力度,考虑创新药物的高投入、高科技含量及合理价格回报等因素,促进生物医药自主创新与滚动发展,让百姓花更少的钱,用上更多好药、新药。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