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大连药交会上,由S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评选的“2006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排行榜将隆重发布。继2006年推出“首届制药工业百强”之后,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再次推出中国药业英雄谱。
百强创全国三成收入
纵观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尽管由医药商业带动的销售收入增长十分可观,但由此带来的利润却不尽人意。惟有自主创新、发展工业才是我们医药产业立业之本。
而百强企业既是我国医药产业的支柱企业,又是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因此,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专门对2006年我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统计显示,2006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累计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20.56亿元,同比增长9.78%,比全国销售收入增长低7.15%,分布在全国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与2006年我国制药工业总销售收入4988.99亿元相比,制药工业百强企业的销售收入已经占全行业的 32%。此外,百强企业的产品销售成本占其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60.7%,低于全国医药工业平均水平(68.8%);在产品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方面的支出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和0.5 个百分点;财务费用略低于全国水平(1.6%);利润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9.2%,高于全国水平1.2个百分点;应收帐款周转速度6.0次,资金回笼周期比全国平均周期要长2.9天。总体看来,由于百强企业大多数为集团化经营,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优化和使用,使得产品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均低于同行业的全国平均水平。
另外,除国有经济类型外,包括集体经济、股份制经济、港澳台及外商投资经济的其他经济类型在内的百强企业,其产品销售成本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利润水平则高于全国同一经济类型的平均水平。
回顾2006年,制药行业并不轻松。年初全国“两会”上“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医药分业、医疗体制改革等议题再次成为讨论的热点。紧接着,医药行业成为中央政府大力整治商业贿赂的重点行业之一,卫生部和SFDA出台的一系列具体整治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企业市场营销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先后3次发文调整部分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使部分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终端市场的振荡、营销方式的转型、药品质量备受关注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这一年医药企业最真实的压力。依然挺立潮头的,无愧为中国药业的强者。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