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东方早报报道,经过多次对药品价格整治后,国家发改委又将整治目标锁定在医疗器械的价格上。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关于加强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价格监测和管理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希望通过加强价格监测、发布市场价格信息等方式,引导植(介)入类医疗器械企业确定合理价格。同时决定对流通环节加价率进行适当限制。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对医疗器械的价格管理实行市场调节,由企业自主定价,但这也导致价格虚高越来越严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部分医疗器械,特别是高价值的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如心脏起搏器、导管、支架、人工椎体等,市场流通秩序比较混乱,中间环节层层加价,价格虚高,为此发改委此次准备通过限制流通环节加价率、制定市场指导价格的方式干预部分医疗器械的价格。
其实医疗器械价格的虚高问题,在医疗界已成司空见惯之事。一位医药器械经销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价格虚高的主要原因是流通环节过多。据他介绍,一般植(介)入型医疗器械,从出厂(或进口)到医院销售给患者,平均加价都在两三倍,个别产品甚至高达十几倍。
另外技术垄断也是导致高端医疗器械价格虚高的第二个原因。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秘书长李莹介绍,植(介)入类医疗器械技术标准要求很高,目前国内市场还主要以进口为主,外资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技术垄断造成了市场垄断,而市场垄断的结果就是价格垄断。
“不过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厂商与中国厂商采用贴牌生产的方式合作,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不断提高,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状况。”一直在推动海外厂商来华贴牌生产的汇科传讯首席运营官DianeO′Connor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经有300多家海外医疗设备商通过汇科向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推介其先进的新技术及新兴的OEM(委托生产)或ODM(贴牌生产)等生产方式,这必将促使医疗器械价格的下跌。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