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的原文,发现事实上手机和致癌之间的关系远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关系。这篇文章的主要依据,是由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开展的一项对照研究项目。13个参加研究国家的数据汇总分析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并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但与此同时,在其中10%移动电话累计时间最长的使用者中,罹患胶质瘤的风险有所增加。根据这些数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射频电磁场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2B类)。
同样被列入2B类的可能致癌物质有:咸菜、糖精、杀虫剂DDT、汽车尾气、阻燃剂……甚至咖啡。因此世卫组织此次定义的“可能致癌”,更多的是分类学上的意义。正如大多数人可以若无其事地吃咸菜、喝咖啡一样,我们可以继续使用手机。 纵观近年来关于手机是否致癌的争论,各方始终莫衷一是。很多专家认为,这是由于研究本身的诸多“先天不足”决定的。首先是时间跨度问题,一般认为,从暴露在电磁辐射中,到发展成为肿瘤,周期可能长达十几年、数十年,相比之下手机大规模普及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另一方面,许多调查研究是通过访问已患有脑瘤的人,请他们回忆过去使用手机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病人很容易夸大手机的致病作用。 世卫组织表示,将在2012年底之前,就所研究的因接触射频场(包括手机在内)而造成的一切健康后果进行正式的风险评估。对大众来说,在尚未得出确切结论前,可放心使用手机。如果一定要有所防范,那么尽量使用耳机通话功能。此外在购买手机时,可以根据SAR(电磁吸收率)的数值来选择手机,一般在厂商的网站上能够查到SAR的数值。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