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实系医药企业重组完成后,新上药仍将面对冗员、资产分散、历史包袱等问题,其效果还有待考验。
上实系三家医药上市企业——上海医药(600849)、上实医药(600607)、中西药业(600842)日前公布重组方案。上海医药拟通过吸收合并、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打造“新上药”(新公司名称尚未确定),基本实现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医药产业的整体上市。“新上药”将成为两大集团核心医药资产和业务的单一上市平台,并将成为国内A股市场市值最大的、拥有全产业链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编注:上海医药、上实医药、中西药业三家公司在上周五公告复牌后均连拉两个涨停板,昨日亦大幅高开逾8%,但随后迅速回落,至收盘,上海医药报15.04元,上涨2.04%;上实医药报23.97元,上涨2.48%;中西医药报13.85元,上涨0.29%。) 10月16日,我们参加了有关上实集团重组上药集团的方案交流会。以下为交流纪要整理: “新上药”的两大挑战 我们认为未来“新上药”面对两大挑战:内部整合的执行力,以及全国布局步伐。 从静态看,“新上药”规模优势明显,内部整合也已展开:9月份事业部已撤销——内部阻力能够打掉,整合决心毕现;现在已经试行集中采购;原来上海医药的工业资产交给信谊药厂整合,2个月不到整合效应开始体现;“新上药”药品批文占上海2/3,未来工业单体要求专业专注,如以心血管为主的就专注心血管治疗领域。但如何提升整合的执行力是新上药面临的主要挑战。 此外,中国药品市场消费区域特征很明显,77%集中在华东、华北、华南(注:各占40%、21%、16%)。 可查资料显示,上药目前占华东市场份额为16%,在上海超过50%——这和行政资源相关。此外上药65%是纯销,毛利率也高于其他公司。上药目前在全国分销市场份额4.8%,希望未来3年市场份额翻番。 “新上药”1-9月收入增15%以上,未来要更快的增长很多资源需要释放。 整合进度比预期快 重组整合的进度会比市场预期地快,乐观估计可能半年之内。“新上药”充分体现产业为主的特征获得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方案论证过程中后续的一些工作已经在准备。11月5日方案有望获三家公司股东大会通过。新上药之所以废掉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两个壳,主要是基于市场环境可控。 目前“新上药”有16个销售过亿元的品种,不包括未进入的抗生素(新先锋)。“新上药”抗生素制剂占国内的20%以上,最大的单品销售额超6亿元。 目前“新上药”在十五个区县分散着50个生产点,已经形成整合方案,政府会开通绿色通道;明天下半年会有第一个项目在浦东开工。 工业基地整合方面:浦东南汇医药园区,化学制剂抗生素会全部集中过去;奉浦的中医药基地已经在运营;还有星火原料药基地。 至于医药商业如何全国布局的问题,总体规划是优先巩固华东,南北战略性布局。 此外,“新上药”人员总量过多,仅上药集团便3万人。上药集团称,将采用自然退休和买断工龄的方式精简人员。 整个上药基本薪酬的中值较低。今年第四季度将对研发人员进行调整,接下来对营销人员进行调整,然后明年是高管团队的薪酬方案:原则是经营层参与经营成果。 整合效果有待检验 我们仍认为,上实集团重组上药集团是政府主导推动下的整合行为,但是在方案形成过程中,公司基于自身发展和方案可行性和政府做了一些博弈,如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的退市。 政府对此次重组以及未来对新上药的扶植力度很大,我们认为对2010年10.3亿元净利润的预测有政府护航,是一个可靠性较大的业绩目标。因此,乐观估计重组的完成可能会在半年之内。 重组完成后,“新上药”仍将面对产业板块复杂、冗员、资产分散、历史包袱等各种问题,对产业的整合过程将相对较长。新上药一直强调的“执行力”的确是最重要的需要观察的变量。(国信证券)【作者:丁丹 贺平鸽 来源:东方早报】 |
1、本网部分资讯为网上搜集转载,为网友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其它商业用途,且均尽最大努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第一时间与本网站联系,联系邮箱:tignet@vip.163.com 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妥当处理。对于本网转载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虎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虎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